第155章 来自地外的机器人(2/2)
紧接着,一场撞击事件发生了。
这个不明机械物体因引力扰动坠入近地轨道,太空垃圾监测系统清晰地捕获到了它异常的轨迹。
它的体积大得惊人,足足有五六十米高,远远超过了国际空间站,在浩瀚的太空中显得格外突兀。
……
随着这个神秘物体逐渐被人类所关注,科学家们开始对其进行初步的分析,试图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那奇特的外观。这个物体整体类似人形,但身体比例却与人类大相径庭。
它没有明显的头身分离,巨大的躯干比例让人感到陌生而震撼。
其表面材质更是令人费解,经分析显示为液态金属成分,但这种液态金属的性质却无法被人类解析。
科学家们还发现其中掺杂着未知的磁性颗粒,而且其纯度之高,远远超过了人类工业所能达到的水平。
在能量特征方面,该物体的引擎内部检测到一种既非核能也非化学能的未知能量波动。
经过深入研究,科学家们猜测这种能量可能涉及真空能或暗物质反应,这一发现无疑将人类对能量的认知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此外,它的结构也充满了奇特之处。
液态金属表面呈现出纳米级的规律纹路,但却没有任何焊接或加工的痕迹。
有一些研究人员猜测,这很可能是运用了分子级自组装技术,而这种技术在当时的人类科技中,还仅仅停留在理论设想阶段。
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国高层迅速做出了反应。
联合国安理会发挥了关键作用,牵头成立了“外星技术联合研究组”。
几大太空强国摒弃前嫌,共享数据,合作应对这一关乎全人类命运的事件……至少表面如此。
为了防止这个神秘物体进一步移动或坠入大气层造成不可预估的后果,人类发射了多颗拦截卫星,将目标紧紧包围。
同时,通过激光雷达对其表面结构进行扫描,试图在不接触的情况下获取更多信息。
在地面上,人类也在紧锣密鼓地做着准备。在广袤的撒哈拉沙漠中,一座高安全级实验室(BSL-4级)迅速建成。
这座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电磁屏蔽和一系列严密的防护措施,旨在为研究这个外星物体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
接下来便是回收与初步分析阶段。
科学家们小心翼翼地对巨大机械人进行采样,采集微量金属样本时,严格避免直接人体接触,以防未知的风险。
在实验室中,他们在惰性气体环境下,对液态金属的黏度、电导率等参数进行测试,并与地球已知材料数据库进行对比。
同时,为了抑制其潜在的活动,防止它自主变形或激活,科学家们用超导线圈生成强磁场,将其能量进行隔离。
……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外星物体,科学家们几乎穷尽各种先进的鉴定手段。
在材料科学分析方面,通过质谱仪对金属成分进行分析,惊人地发现了地球上不存在的同位素比例,还检测到了稳定超重元素,这无疑证明了它并非来自太阳系。
透射电镜下,原子排列呈现出非晶态与晶态的周期性交替,其复杂度比人类已知的材料高出数个量级。
科学家们还进行了自修复实验,用离子束刻蚀表面后,惊奇地观察到金属在数秒内流动修复损伤,这种自修复能力远超人类当时的液态金属技术。
一个个令人震惊的实验结果无不表明,这个巨大的机械人形所蕴含的科技,是远超地球的。
在能量与信息解码方面,科学家们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中模拟引擎能量反应,观测到了未知粒子的衰变路径,却难以推测出它是如何驱动的。
然而,当尝试用特制接口与引擎交互时,却发现它接收的是非二进制信息流,呈现出多维几何编码,这给信息解码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在文明痕迹比对方面,科学家们对物体表面的刻痕进行分形算法解码,结果呈现出与人类数学完全不同的拓扑结构。
而通过碳-14测年显示,金属的年龄超过了几万年,但其工艺水平却让21世纪的人类都无法企及。
面对如此复杂而神秘的外星物体,单一学科的研究显然难以取得突破。
于是,人类组建了“生物-材料-量子”联合团队,利用生命起源研究中的自组织理论,尝试解析引擎可能的进化路径。
但是以上实验均无成效……
……
但是这次对外星机械人的发现与研究,无疑将彻底颠覆人类的科技认知。其液态金属本质背后,可能关联着史前文明或高阶外星干预。
在整个检测过程中,人类必须小心翼翼地平衡科学探索与安全风险。而一些前沿技术的应用,为逆向工程提供了关键的突破口。
最终证实这个机械人为外星造物,但是如果有与其背后文明产生接触的可能性,那么人类或将正式进入“主动宇宙文明接触”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