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仙侠 > 诸天:从魔改笑傲江湖开始 > 第116章 打压武者?来考编吧?

第116章 打压武者?来考编吧?(2/2)

目录

“姥姥,叩谢姥姥救命之恩。”

“娘亲,孩儿会回来看你的。”

一声声姥姥,一句句娘亲,一声声道别,仿佛钢刀扎在巫行云的心里。

但她知道,自己不得不如此做,她不能永远护着她们,也不能一直拦着她们。这些女子,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而不是一辈子在这天山之上,陪自己孤独终老!

人啊,不能太自私。

“逍遥子,你后悔了?”

“没有,我怎么会后悔。”

“那你抖什么。”

“山高风寒冻的。”

熙宁十七年九月十日,逍遥派上下,完成了整编登记。

紧随其后,九月十二日,限武令补充法案出台:

凡是登记在册的江湖门派,都可以选派门人弟子,参与朝廷武考,选拔通过者,即可进入军队之中或分配到地方,担任基层武官。

同时,三国举行了一次联合评审,将江湖门派按照体量与实力分为三级。

三级为最高级别,每年可以由门派作保,向朝廷保送八品武官一人;二级门派可以保送九品武官一人;一级门派则只有武考资格。

此令一出,限武令的风评急转而上。

各门各派、各方势力如潮水般涌向官府,主动登记注册,只为了快一点获取武考的资格。

有的门派内部,更是因为保送资格大打出手。

熙宁十七年十二月二十日,第一批次的武考开始。

次年一月二十日,第一批武考结果公布。

逍遥派被无数势力背地里嚼舌根,更有甚者公开痛骂苏星河的无耻。

只因逍遥派提前参与了考核,占尽了优势。别人开始武考的时候,逍遥派的人已经走马上任了!

这第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武官选拔,正八品到从九品的四个品级,三国一共给出了四百多个武官位置,逍遥派就拿了三分之一还多!

而不入品级的吏员,一共五千多个岗位,逍遥派拿了近四分之一!

你逍遥派是在江湖之中消失了,但都特么进编制了啊!

td新赛道刚出来,你就梭哈,什么意思?

给不给大家留活路?!

苏星河你实力不行,但是心真黑啊!

本来实力就强,还特么走后门!一点不掩饰你朝中关系硬是吧?

逍遥派在一片骂声中,得了最大的好处。

既精简了人员架构,又保留了最精华的弟子门人,同时将触手和影响力覆盖到各国。看起来实力大减,但实际上地位更加稳固。

而柳易的华山别院,也早早的搭着逍遥派的便车,浑水摸鱼,拿了不少好位置。

无论江湖有多么绚烂多彩,只要有机会,这片土地上的人,就会挤破头的往体制里钻。

如果说这片土地上的人有什么共同追求的话,那一定绕不开的两句话:升官发财、成仙得道。

......

武林门派的统一管理,整合收编,极大的稳定了社会秩序。

而新增的武考,拓宽了基层武官的取用途径,也打破了武勋家族对军队体系的垄断。

当然了,主要是对宋国的影响比较大,辽国和西夏本就有以武勇取人的制度,如今只是更规范了一些。

文有千年世家,武自然也有百年勋贵。杨家将、呼家将,就是其中的代表。

武官地位不如文官,那是大层面来说,实权武官也是相当有权势的。

比如以前的黄裳,如今的周侗。

而武考制度,给一片死水的勋贵将门体系注入了新的力量,也是从根源上撼动了武勋的立足根基。

宋国实行以文统军,就是为了压制武将的势力。但武勋将门根深蒂固,官家除非自废武功,把军官杀个遍,不然就难以去除掉将门影响。

可武考制度,考上来的基层武官,跟这些将门可没什么联系,清清白白,是最好的填补空缺的对象。

黄裳将此提案呈到赵顼桌案的时候,赵顼大喜过望,直言黄裳忠君爱国,大公无私。

要知道,讲武堂是黄裳一手打造的,带出来不知道多少年轻的军官将领。虽然他是文官,但他的儿子如果想走仕途,武勋之路是最容易的。

以黄裳的儿子为纽带,那些军官的后代也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团体。只要他儿子不是太废物,两代过后,黄家将之名,就会立在军中、朝中、大宋民众的心中!

但不管黄裳怎么想的,赵顼还是很满意这个一手提拔上来的心腹之臣。熙宁十八年三月,就给黄裳提到了正四品的级别,赐宅院,赏金银,毫不掩饰对他的喜爱。

话说回来,借着军事制度改革的东风,宋国讲武堂武军自三千人扩充至八千人,原来的朱雀青龙白虎三军,各自增加到两千人,禁卫增加至五百人,另增设玄武军一千五百人,巡管北方。

周侗摇身一变,正五品的指挥使直接晋级为从四品的指挥使,麾下众人也纷纷升迁调任,可谓是皆大欢喜。

辽国与西夏也不遑多让,一品堂扩建,铁鹰卫扩军,与讲武堂针锋相对。

本来西夏一品堂,实力是差其他两方一筹的,但谁让,人家背后有逍遥派呢。

西夏国皇帝李谅祚是李秋水的儿子,是李青萝的亲弟弟,这就注定了他与逍遥派之间割舍不掉的关系。

当逍遥派的实力展露之时,李谅祚都惊呆了。这一个逍遥派,比他西夏全国的先天武士都多。

回过味来的李谅祚,直接一封书信求到了姐姐李青萝那里。这个事上,他不敢求李秋水,自家老娘会发飙的。

李青萝和萧峰婚后就住在两国边境的庄园中。这里离两家都不远,离华山也近,去哪都方便。

本来没有什么人居住的无名之地,也在俩人的影响下,在一众随行人员的建设下,逐渐变成了一个小镇,吸引了众多的商旅路人到此,甚是繁华热闹。

李青萝为之取名为和平小镇,希望来到这里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和平。

说回李青萝自身,她对辽宋西夏大理,都没有什么太深厚的感情。

毕竟你没办法要求一个在大理出生,在西夏长大,在大宋学艺,青年时代游走于宋、辽、西夏、大理,最后嫁到辽国的宋国人,对某个国家有归属感吧?

而李青萝对自己那个弟弟,虽然情感上很复杂,但也不会刻意敌视。况且自己婚礼时,弟弟可是出了大力气。

李青萝思虑过后,还是决定帮他一把。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