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1章论治国理政(2/2)
皇帝的话家常也并非当真是寻常,口中谈论上月易县遭遇水涝,死伤惨重,百姓流离失所,当地官却瞒而不报,酿成大祸,险些生了民乱。
又说到迎阳卢氏肆意买卖官职,已经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
只要能够拿出足够的银子,便可以买到任何想要的官职,无需通过官府的选拔考试,视律法于无物等等……
听到这些,赵沉已然明白皇帝的目的,一边认真倾听,一边在心中不停斟酌,给出自己打答卷。
皇帝也说出了自己的处理方法,他的治国政策颇有些激进。
引起极大的反扑,哪怕他端坐高堂之上,也不可以一意孤行,不理会朝臣的反对之言,因此应付起来有些捉襟见肘,很是苦恼,进退两难,不知该如何进行下去。
桑老也从皇帝和朝臣的角度说出自己的看法,双方皆有缘由,不能独行独断。
这话说的,跟没说一样,不过是将双方的立场都讲述了一遍,于皇帝而言毫无用处。
皇帝眼睛定定的看向赵沉,眸子深邃:“不知赵沉你可有什么好的办法?”皇帝对赵沉抱着极大的期盼,不然也不会扔下让他焦头烂额的国事,前来寻找。
与一国之君谈论朝政,当真是刷新了赵沉的人生经历,前所未有,闻所未闻。
说出去怕是没有人会相信,皇帝竟然会找赵沉一个尚未有官职在身的学生谈论国事。
赵沉迟疑的看了自家老师一眼,桑老隐晦点头,示意他直说无妨。
有了桑老作为他的后盾,赵沉自然敢于畅所欲言,一一将早就打好的腹稿和盘托出,侃侃而谈,有理有据,引经据典的同时,又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废话,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赵沉可不是白学了,只需要拾人牙慧即可轻松解决了皇帝的面临的难题。
再加上赵沉也有几分聪慧,他可以在历史中寻找出路,并且绝非纸上谈兵,而是会根据这个朝代的国情而将政策改动,使其更加适应实际的国情。
皇帝随着赵沉的话语的深入,眸子越发亮了起来,恍然大悟,深感不虚此行,恨不得摩拳擦掌立即回宫开始践行。
“可都听到没有,快些全部都给朕记下来。”皇帝一边出声吩咐随行的人,一遍擡手示意赵沉继续,不要因为他的话语而停顿下来。
赵沉说到激动之处,甚至在厅堂之中走动起来,但是无人介意他的失礼之处。
桑老也是十分感慨的看着赵沉,深深的觉得自己这个学生就是一个挖掘不尽的宝藏,仿佛原本蒙尘的璞玉被擦拭了尘埃,彻底散发光芒。
当真是,后生可畏,可能是自己老了,不再像年轻的时候那般有魄力……
此次谈话,几近深夜,桑老邀请皇帝在此歇息,皇帝自然是无不应的。
皇帝意犹未尽,他在脑海中反复斟酌赵沉的一言一行,恨不得抓住赵沉,要和他抵足而眠,彻夜长谈。
不过在瞥见桑老不赞同的眼神,还是按下了这个念头,罢了,明日再说吧,来日方长,不急不急。
皇帝努力宽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