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太子周 朝堂上吵嚷了半年……(1/2)
第125章太子周朝堂上吵嚷了半年……
朝堂上吵嚷了半年有余,众人都看出圣人是铁了心要让自己的女儿入朝。至于那些郡主并高官、清流之女,不过是为公主们打掩护的罢了。
这一任的天子劝不动,有那心思活络的,就把主意打到了下一任身上。
当今太子今年十二岁,因为储君的身份,又是圣人独子,从小就有名师专门教导。
据那些教导太子的官员们来说,太子殿下年虽幼,志却高,对于圣人之言也有独到的见解。
正好,圣人为了平息公主们入朝掀起的风浪,顺势让才十二岁的太子也入朝了。
圣人此举,是为了安大臣们的心,告诉他们:朕虽疼爱女儿,却也还没到老糊涂的地步,知晓祖宗基业该传给谁。
在朝臣们想来,皇家争斗自然残酷。远的不说,就只说当今圣人这一辈,如果不是先帝去得早,指不定能乱成什么样呢。
且还有小道消息传出:先帝之所以去得早,其中少不了圣人的手笔。
只是没有证据的事,谁也不敢乱说,大家都只当没听过。
太子虽然没有彻底离开上书房,却也正式入朝,给了朝臣们接触他的机会。
圣人对几位公主如盛宠,太子心中岂会毫无芥蒂?
这些大臣们可不觉得自己是在挑拨人家姐弟的关系,他们义正辞严,口口声声强调自己是在维护正统。
原本他们是想让太子的几位老师做中间人劝说的,可到了这个时候,朝臣们才恍然惊觉:不知不觉间,教导太子的老师,竟然都换成了家里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
那些人和他们这些人可不是一派的,只因利益诉求全然不同。
不能把锅甩到别人身上,他们只能自己派了几个代表接触太子,说些似是而非的话。
一开始太子不以为意,但以讹传讹、三人成虎,同样的话听得多了,十二岁的孩子读书再多,也很难不受影响。
终于有一天,太子私底下和他们说:“父皇实在太过胡闹,若是有朝一日……孤定要拨乱反正。”
那几个人达到了目的,大喜过望,回去之后便借着某人的寿辰广邀同济,大肆庆贺。
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前脚离去,后脚太子就去乾清宫见圣人,皇叔吴王也已等候多时。
互相见过礼后,圣人就问:“那几个回去了?”
“回去了。”太子冷笑道,“办事的本事不怎么样,倒是挺懂得为官之道的。”
说什么为官之道,其实不过是钻营之道罢了。太子此言,可谓是嘲讽至极。
圣人把目光转向了吴王,似笑非笑的也不说话。
吴王用力咽了咽口水,暗吸一口气,对圣人道:“臣弟这里已经收集了他们的罪证,只等时机到了,就一举擒获。”
不是他喜欢干这种得罪人的差事,而是他们母子早年把圣人得罪了。为了吴王府的安危,为了他膝下独女的前程,有些事明知道是脏活累活,也不得不干。
圣人的笑容立刻就转为欣慰,承诺道:“事成之后,朕对七弟必有加封。还有大侄女,吏部那边就要出缺了,到时候就叫她补上。”
“多谢圣人!”吴王激动下拜,低垂的脸上,笑容却十分苦涩。
——此事一过就大肆嘉奖,是生怕别人不知道是他吴王的手笔呀。
但想到能给女儿谋个吏部的实职,他担多少骂名都值了。
圣人道:“这个月十三,是吏部郎中于旻的寿辰。他们若想庆祝一番,到那一天必然会去于家祝寿。”
没有充足的理由,朝臣之间是不能私自聚会的。而三节两寿,就是最充足的聚会理由。
吴王应喏而去,圣人笑着问太子:“初入朝堂,感觉如何?”
太子想了想,说:“跟姐姐他们说的不一样。那些官员不管心里怎么想,表面上对儿臣都很恭敬、很热情,仿佛儿臣一句话,就能让他们赴汤蹈火。”
说到最后,太子忍不住撇了撇嘴。
圣人笑道:“你试试,真让他们赴汤蹈火去。”
“可别。”太子摆手道,“真到那个时候,只怕他们就要先合起伙来,把我给掀下去了。”
他虽然才十二岁,但十二岁和十二岁也是不一样的。
太子本就天性聪灵,又自幼接受名师教导,圣人私底下也没少给他开小灶。他自己的处事手段或许还略显稚嫩,但朝臣们之间的勾搭,他却已经不知听过多少例子了。
圣人私底下给他开的小灶,用的教案就是京官与京官之间的关系、外官与外官的联系,还有京官与外官之间的勾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