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传闻中的薛大姑娘 当着亲……(2/2)
但林黛玉分明记得,贾珍的继室尤夫人刚进门的时候,惜春对这个嫂子态度也是不错的。
后来忽然有一天,她就变了。尤夫人再派人接她回去,十次里有七次惜春都推辞。剩下那两三次虽然跟着回去了,但也不在东府过夜,用了午膳就回来。
次数多了,尤夫人也看出了她的疏离,哪怕时常来奉承贾母,却不再提接惜春回去的事。
虽然不清楚具体的内情,但林黛玉了解惜春的为人,知道她不会无缘无故疏远嫂子。
至于内情具体是什么,既然惜春不想说,那她也不会多问,只是日常多怜惜几分。
惜春也是个有感知的人,谁真心对她好又岂会不知道?因此,她待林黛玉也越发亲近。从贾母口中得知黛玉病了,她就一直挂心,今日见了迫不及待就问了出来。
黛玉笑道:“本也不是什么大病,只是着了些暑气而已。宫中太医都是圣手,郡主请来一位姓周的,替我开了两帖药,喝完就大好了。妹妹不必担忧。”
“那就好。”惜春的神色放松了下来,但只这一句话,再多的就没有了。
好在姐妹几个都熟悉她的性情,知道是天性清冷,并非有意冷场的。
这时,小丫头们端了茶来,探春笑着说明了来意:“前几天,我们在家商量着要起一个诗社,请了大嫂子和琏二嫂子坐庄。
起诗社么,就是人多了才热闹。正好大嫂子的两个妹妹,还有太太的外甥女薛大姑娘都在。
还是四妹妹说,林姐姐和二姐姐都在上学,少了这两个人没意思。要等你们休沐时,大家一起才好。
好在两位姐姐休沐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不然这人一时半会儿还凑不齐呢。”
“起诗社?”林黛玉奇道,“怎么忽然想起要起诗社了?再者咱们姐妹一处玩耍,单把宝玉闪在一边,他能不闹?”
其实黛玉是在问:你起诗社不带着宝玉一起,二舅母那边能没意见?
探春名义上虽是王夫人的女儿,但毕竟不是从她肚子里出来的,到底隔着一层。
日常探春在王夫人跟前侍奉,十分地殷勤小心,就怕哪里做得不到,惹得嫡母不喜。
又因贾珠病逝,王夫人对宝玉看得越发要紧。探春自然紧随王夫人的脚步,虽然是妹妹,日常却像个姐姐一样照顾宝玉。
而且王夫人这人的性格有缺陷,她一方面不喜欢宝玉在内维斯混,一方面又不允许姐妹们忽视了宝玉。
探春夹在中间,时常左右为难,真难为她这么多年是怎么周旋下来的。
听见黛玉的话,探春的脸色微微一变,很快又遮掩了过去,若无其事地说:“太太说宝玉一年大似一年,该读些正经书了。姐妹们的闺阁学问不是他该学的。”
听见探春转述王夫人这一段话,不止林黛玉觉得惊奇,就连贾母都不免侧目。
原因无它,只因这么有条有理的话,实在不像王夫人能说出来的。
似是看出两人的疑惑,探春不紧不慢地说:“姨妈家那位宝姐姐,着实是个妙人儿。”
祖孙二人了然:看来,都是那位薛大姑娘劝谏有功。
林黛玉倒是对那位闺名宝钗的薛大姑娘生出了几分兴趣。想到先前探春说的,薛大姑娘也要参加诗会,心下便不着急,只等着诗会上再见。
于是,她便问起了李纨的两个妹妹:“方才听三妹妹说,珠大嫂子娘家的两个妹妹也来了?珠大嫂子温柔娴雅,却不知他两个妹妹又是何等风采?”
探春便告诉她,来的是李纨的婶子并两个堂妹,大的叫做李纹,小的叫做李绮,个个知书达礼,具是闺阁宰相之才。
惜春冷不丁地说:“李家婶子带他们姊妹入京,为的是找一门好亲事。”
场面一时有些冷,迎春和探春都只是笑,不再开口。
还是贾母笑着点了点惜春的脑门,嗔笑道:“你这丫头,小小年纪知道什么是好亲事。”
惜春冷笑了一声没说话,等贾母推说乏了,让他们姐妹自在去玩儿,姐妹们出了上房,惜春便低声对黛玉道:“反正像我哥哥那样的,绝不是什么好亲事。”
黛玉忙伸出食指压在她的唇上,嗔道:“快别乱说话,让人听见了可怎么好?”
她往左右看了看,见迎春和探春手拉着手走在前面,好像并没有听见惜春在说什么,伺候的丫鬟离的也够远。
黛玉拉着惜春的手,边走边笑道:“今日我回去的时候,你就跟着我去吧。咱俩晚上说说话,等明日我就宫里去了,你喜欢在我那里住就多住几日,不喜欢就叫我娘把你送回来。”
她是客人,只偶尔来玩一次,待得不如意大不了就直接回家。
可惜春却是贾家的姑娘,说这话若是叫人听见了,传到贾珍耳朵里,往后的日子怕是更难过。
还不如把惜春接到自己家去,随便她爱说什么,说够了再回贾家来。
惜春脸上露出了笑意,仰头看着她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