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女子科举 第二年便是大比……(1/2)
第133章女子科举第二年便是大比……
第二年便是大比之年,林黛玉、于素和胡艺都决定回乡参加府试。
与他们有一样决定的,还有包括关玉荷在内的三位京城著名才女。
因为科举是糊名制,圣人只需把控好给考生们抄录试卷的那些人,不让他们在任何一张试卷上做记号,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科举的公平。
至于绝对的公平,圣人若是下了狠手也未必不能有。
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支持女子参加科举,的确是损害了原本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哪怕在后人看来,这是真正公平的开始。可在当时的环境下,圣人却不得不在另一方面让渡一些利益。
这次大比录取进士九十三人,其中有四十三人为朝中官员的子侄、学生。卡在了一半以下,却又占据了四成以上。
这些人都考中了二甲进士,却在接下来的翰林院考试中,多数败北。
因圣人让步而得意的朝臣立刻清醒,明白圣人是在警告他们,让他们适可而止。
这种略显扭曲的科举,一直持续了三届。
三届,九年,足够最早参加科举的女子在朝堂上站稳脚跟,争夺到一部分话语权,撬动世人的固有观念。
这都是后话。
且说第一届有女子参加的科举里,进了考场的女子共一百二十三人,这些人全部考中了秀才。
第二年举办的乡试里,又有八十六人考中了举人。
不看人数,只看比例,中举的比例甚至高到夸张。这让圣人觉得惊喜的同时,也让曾经的既得利益者警惕,不得不加强了各项内卷。
圣人趁着这个机会,开始探出触角,整顿吏治。
他将整顿的“度”把握得很好,既能让他们感受到深切的危机,又不会让他们绝望。
某位伟人说过: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把这句话放在那些以科举起家的官员身上,竟然也意外的合适。只要不把他们逼到绝路,他们就不会拼着全部身家去对抗皇权。
因为谁也不敢赌,自己会不会成为对抗胜利道路上的炮灰。
若是最后大家的对抗都失败了,那倒还好。若是他们成了炮灰,却让别人享受了胜利的果实,才更加让他们如鲠在喉。
林黛玉、于素和胡艺三人,都在各自的家乡中了举。想要再进一步考进士,得等到两年后的下次会试。
中了举人之后,按理说是要去拜访录取他们的学政。
可是不巧得很,三人的学政都是反对女子科举的人。但他们凭真本事考重了,学政也不得不捏着鼻子录取了他们。
但乡试之后的谢师宴,却迟迟没有传出消息,谁也不知道在何时举办,更不知道还办不办了。
远在京城的林如海早就料到了这种情况,在林黛玉离京之前就叮嘱过女儿。因此,考中了名次之后,林黛玉派人大张旗鼓地给学政送了谢礼,就直接带着家人回京了。
苏州另外几个中举的女子本来还在为难,林黛玉的行为直接给他们指明了道路。几个人也有样学样,谢礼大张旗鼓地送到学政的行辕驻地,人却都直接走了。
不得不说,他们这么识趣,学政是大大松了口气。
真让学政向对普通举子一样对待他们,学政心里觉得别扭。可若是明显地区别对待,肯定会见罪于圣人。
如今他们主动退了一步,学生们暗暗松了一口气的同时,有人觉得他们还算识趣,希望以后也永远都这般识趣才好;也有为人正直的,因此心生愧疚,认真反思了自己以往的固执。
可是,自古以来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女子在家里相夫教子,处理家政,男子才能安心在外面打拼事业,为国为民。
如果女子都出来当官了,那家里的事该怎么办呢?
——以上,是很多人反对女子入朝为官的原因。
但这种苦恼根本根本没来得及发酵,乡试才刚结束不久,晋王妃就推出了一项全新的业务:培训输送职业管家,性别不限男女,只以能力论高低。顾客可以从她这里直接聘用已经培训好的,也可以挑选自己的心腹送过来培训。
世人愕然之余,也不得不对晋王妃竖起大拇指:这经商头脑真是绝了,不怪人家生意越做越大呢。
=====
“从一年前你就神神秘秘的,就是为了忙这个?”
夜深人静时,夫妻二人靠在床头,景阳忍不住问起了妻子制造出来的大新闻。
“什么神神秘秘的?我哪有神神秘秘?”瑶光依偎在他胸前,细长的手指无意识揉捏着一点凸起,轻哼道,“还不是你太忙了,整日里早出晚归的,根本没注意到我在干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