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穿为辛弃疾义女后 > 第46章 韩元吉,天地之心和《沁园春》。

第46章 韩元吉,天地之心和《沁园春》。(1/2)

目录

第46章韩元吉,天地之心和《沁园春》。

因为不少百姓追辛弃疾的车追到了韩元吉家门口,赶着磕头,不光辛弃疾被吓得够呛,就是屋里的韩元吉也面色有些凝重。

就是作出了“涧泉溅”的莲心,最后也还是被大家赶紧拉进屋去了。

莲心拽着辛三郎的右边衣角,躲避着辛三郎左侧的韩淲的目光,一路走进了韩元吉家里。

三郎:“你这样怕他,何必拿他当筏子?”

莲心乖乖牵住三郎伸来的手,贴在他身边走着。

有三哥当墙壁遮挡着,莲心那种心虚的感觉终于消退,也有心思拿手比比划划了,笑嘻嘻:“什么怕?他才有多大的力气。我不是怕涧泉哥哥,我是怕涧泉哥哥生气么。”

她小大人似的摇摇三郎的手,“这两件事,可不一样哦。”

三郎:“母亲也生过你的气,我也生过你的气。那时候你为何不害怕?”

莲心歪头想了想。

“你看。”莲心的左手还在三郎手里,她左右手带着三郎的手一起举起来。

三只手举到平齐的高度,随后开始同频上下摆动,“这是阿娘和三哥生气时的感觉。”

随后,莲心的左手和右手一停,变为一上一下的交叉摆动,“这样呢,是涧泉哥哥生气时的感觉。”

“不晓得为何,反正后一种就是让我觉得更害怕一些呢。”莲心放下了手,如实道。

三郎侧脸,看了她两息。

他的表情认真,似乎想要从莲心的面上找出些什么。

但莲心也不知道她面上有什么。

三郎转回目光。

他微笑,只安静道了一句:“莲心动之端,也乃天地之心么?①”便牵着莲心入室内了。

韩元吉出身书香名门,乃北宋名臣韩亿的五世孙,是位德高望重的文坛前辈,算起年龄来,其实他已是辛弃疾的父辈年纪。

他的头发已近全白了,精神却矍铄,走来时不需人搀扶,步伐稳健。

辛弃疾脚下急搓两步,上前拱手,高声贺道:“前阵子就听闻韩公又得佳句,晚辈学习观之,倒觉有陆象山之风。”他表情转为严肃,“可见韩公之集纳百家,学问宽广啊。”

莲心站在一旁,就这么看着韩元吉的脸色从本来是应对“学生家长来家访”的客气笑意,一下子变成了带着热乎气儿的、见牙不见眼的、“哎妈我遇到了知音!”的大笑。

“哎呀,辛公之词,亦有杜子美之风气啊!”韩元吉拉着辛弃疾的手,将一众人让进来。

除了辛三郎是自己学生不用客气、被他赶去干活之外,其余年轻郎君都被他含笑垂询过一遍,就连年纪最小的莲心也被他慈蔼笑问了两句。

待从其余人七嘴八舌的讲述中,韩元吉听到莲心“写”出的“却道天凉好个秋”,也只笑笑,神色不动。

他道:“此句是精美之极,若将其题于山壁上,只怕风雨鸟雀能受天地之心所感,亦不忍侵蚀啊。”

言尽于此,并不拆穿,转而和辛弃疾互相你请来我请去地走向内室了。

不愧是位文学家,说一句话,都能带好几个比喻!

不过,他们口中的“天地之心”,又是什么呢?

莲心不禁摸起下巴来。

理学家讲话,总是让她忍不住有种“米商照镜子”——“里外皆文盲”——的感觉呀。

仿佛感受到莲心的疑惑一般,身后传来一道温和的声音。

“‘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这是伊川先生对《复卦》内容的讲评。”

“‘天地之心’,意为‘天地之间运转的法则规律’。这句话的意思是,过往的大儒们认为‘静止’是天地间运转的内涵原则,却不知道‘运动’、‘变化’的开始,才是真正主宰世界的运转原则。”

面色微白,双眼温和的郎君从屋中走出来,见到莲心的脸,微微一笑,“莲心小娘子,又见面了。”

...

“幼安,你这次的阵仗够大。”

屋里,韩元吉和辛弃疾哥俩好地喝了两盏酒,不自觉地就和这差他不少岁的晚辈亲近起来。

他摇头啧啧,一边手指在两人拟了个初稿的请罪折子上点点,“你要只是将米商绑了,这折子都没那么难写。但你颁出那条禁令,还想请罪叫官家不责罚你,那可真是难上加难啊。”

辛弃疾也是汗颜,连连拱手:“事急从权,事急从权了。”

韩元吉哈哈笑。

闭粜者配,强籴者斩。

一想到辛弃疾所颁布的禁令,虽则两人眼下正为此焦头烂额着,虽则口中道难,韩元吉心里也忍不住要叫好。

米商屯粮,这是每个地方一旦有饥荒都会出现的事情。大大小小的官员里,浑水摸鱼者有之,爱民上折者有之,整顿经济者有之。

但只有辛弃疾这种雷厉风行的武人,才会有如此魄力。

而细想想,要救灾民,必须要快才行。其余方法不是不行,但哪有这样快见效?

故而辛弃疾跑到他家来,韩元吉也只因绞尽脑汁而烦恼,却并不觉负累。

韩元吉低头拿起支笔,又和辛弃疾反复讨论打磨起请罪折子了。

陆游近日正来韩元吉家中拜访,辛弃疾来的时候他刚巧去官邸了,但陆家四郎跟着韩元吉习书,所以现下也在。

看见辛弃疾这一府太守都为此事弄得头痛不已的样子,他实在疑惑,便左右看看,最后靠近辛三郎,悄悄问:“商贾位卑,就是太守得罪了他们,又能如何呢?”

正写字的辛弃疾有所察觉,看过去一眼,才收回来。

怕就怕的是将那些人得罪狠了。

商人逐利,攀起关系来如蛇随棍上,又快又好。

不起眼的商人背后也可能有大人物,甚至有的别说拍马屁了,龙屁也不是拍不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