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沦陷 前方无路了,南宋也到头了。……(2/2)
中原被外族统领?
这怕是放在每一个中原人身上,都是难以接受的情况。
至少在嬴政这里,就完全不可能忍受。
“这宋朝......”
“这宋朝真是太可恨了!”
听到天幕说中原沦陷于外族,刘彻当真气得不行!
他无法接受这种“结局”,可是又无可奈何。
但一想到中原被外族占领统治,就又是气得心肝脾肺疼!
“但这南宋最后一次海战,十万军民竟跳海殉国,这种结果,着实让人难以预料。”
卫青等将领不由得对此高看了一眼。
刘彻啧了一声,虽然对宋朝依旧很有意见,但对于这一点,也无可说的地方。
甚至听天幕说到这里的时候,他也不由得震撼和感叹。
可又有种“早知现在,何必当初”的叹息之意。
听了这么久宋朝被外族的“压迫”,到灭亡之际,竟是能有如此节烈之气,不免更叫人唏嘘和可惜了。
刘彻等都有如此观感,更别说宋人听到这里时的观感了——
他们不是猜不到南宋可能会有的结局,可当真听到这里的时候,还是不免怅然若失,甚至痛心疾首!纵观宋朝整个历史,在对抗外族上竟是如此“弱势”,比之汉朝汉武帝时期的远征匈奴,迫使匈奴不断北遁之举,让人多少都感到了些许的难堪之情。
只是他们难堪又痛心,恨其不争,又怒其不幸!
尤其最后的海战,太惨烈也太壮烈了。
为其沉默震撼之际,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崖山之战从战术层面看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的部署失当,对战役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们在绝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不能不让人叹服。】
【——军民自愿投海殉难,史载“浮尸十余万”。
这种面对外族入侵和压迫,拼死抵抗,为争取民族生存、自尊自卫而英勇献身,义无反顾的精神,这种宁死不降、与国共存亡的抉择,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玉碎”精神的典范,在民族气节上的意义影响也极为深远。】
【为此,崖山海战不仅是我国古代史上一次悲壮的军事失败,更因南宋军民宁死不屈的精神而被后世视为民族气节的象征。】
【与北宋“靖康之耻”的屈辱性灭亡不同,南宋的终结因崖山的集体殉国而带有强烈的悲壮色彩,被后世视为气节高于生命的体现。因此在元朝统治下,汉人士大夫常以“崖山精神”为纽带,维系民族文化认同——如拒绝出仕元朝等。】
【这种在民族气节上的意义,不仅在于南宋军民的悲壮选择,更在于它塑造了一种跨越时代的精神遗产——】
【这意味着我们民族的脊梁不曾弯曲过,它仍能在关键时刻挺直起来,并于危难之中焕发生机。】
【所以元朝自灭南宋起,统一时间一共89年。
后因政治腐败,阶级压迫以及民族矛盾激化等多重原因,亡于元末的农民起义——而元朝之后,则是明朝建立,朱元璋“开局一个碗,重开大汉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通过农民起义成功而建立起政权的皇帝。】
【其出生贫寒,放过牛,当过和尚,也当过乞丐乞讨过,可以说是皇帝之中“白手起家”的代表性人物了。】
“嗯?”
刘彻听到这里,不禁起了更多兴趣。
毕竟想他们高祖在建立汉朝之前,最初也不过是个小小的泗水亭长。
而这位朱元璋,听着竟是比他们高祖的出身经历还要穷苦?
【强汉,盛唐,弱宋,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标志”,而到明朝这里,则是突出一个“刚”字。】
【因为明朝在对待外族上,采取的是“不议和”、“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策略。】
【更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精神——】
弱宋......
很不幸,宋朝又仿佛集体中了一箭。
但明朝人就很乐意听。
尤其是朱元璋这里,还想让天幕多讲点和他有关的。
那句“开局一个碗,重开大汉天”,嗨呀!怎么这么会说?这真是太会说了!
不得不说,朱元璋听着这评价,简直身心都愉悦极了——终于听到天幕讲他们明朝,而且听着评价还不低......“刚明”,这个标志性的概括称呼,更是让朱元璋志得意满,摩拳擦掌想要听更多评价。
不过这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具体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