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无意外 朱棣:他真想要造他老子的反……(2/2)
行吧。
【不过明初时期是藩王守边疆,到明成祖这里,就是“天子守国门”了。】
【北京,在我国古代靠近北方边境,直面蒙古等游牧民族的威胁,而“天子守国门”,便是公元1421年将都城南京迁到了北京,由天子坐镇边疆,直接承担起了抵御外敌的责任,故称“守国门”。】
“这......这竟是天子亲自戍边?!”
“由皇帝亲自坐镇边境前线?”
尽管之前就对天幕说的这句话有所猜测,可当真听到这里时,历朝众人还是不由得惊了。
这位明成祖,究竟是有多大的魄力,竟能做到如此程度?
到现在,他们终是对明朝的“刚明”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了——面对外族,竟能由天子亲自坐镇前线,甚至迁都过去,如此决断和魄力,确实不得不叫人感叹,更不由得心生赞叹!
毕竟若是换做他们,可无法做出这样的决断来,甚至想都没想过还能有这种方式。
不得不说,这种“守国门”的行为,超出了许多当权者的认知。
而在朱元璋这里,先是下意识就想拍手叫好!
心想不亏是他大明的子孙!真是给他长脸了,就是不知道这明成祖是他的标儿还是标儿的后代?
但下一秒......明成祖?!
意识到这一点,朱元璋不由得一惊!
这是什么意思?这明成祖......
【这位明成祖也很有名,就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
朱元璋听天幕说到这里,不由得僵住了......第几子?他第几个儿子?朱什么?!
朝堂之上也是为之一默,沉默的默。
下一瞬,不少大臣都决定眼观鼻鼻观心,简而言之,就是准备“看乐子”——啧,反正他们算是要被拿捏住了,这时候看个乐子咋了,就看,就看,此时不看更待何时,哼。
再说朝堂上站立的朱棣等,也是齐齐脸色一变。
朱标则是“唔”了一声,表示有些惊讶。
但他这个当事人还没说些什么,最前面龙椅上坐着的那位就直接暴怒了起来——
“老四!你什么情况?!”
朱棣:“”
他也很想问什么情况......现在问他,他能知道?
朱元璋也意识到自己问了句废话,但还是哼了一声,看看朱标,又看看朱棣,眉头皱得死紧——“天子守国门”,竟是说的朱棣?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这确实很让朱元璋意外,但想想朱棣的性格,又不难理解。
只是......怎么朱棣就成了明成祖呢?
这点让朱元璋有些接受不了。
尤其是再阴谋论一下,朱元璋更无法忍受,所以此时脸色有些难看又有些复杂。
最后还是朱标开口安抚了一下,示意先继续听天幕怎么说。
【如果要问所有朝代中,哪个太子当的最稳当,那么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绝对是毫无疑问的高居榜首。】
历朝太子:真的假的?
朱元璋撇嘴,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朱标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为他配备最好的老师,让其随宋濂学习经传,所以朱标自幼就受到了悉心教导,朱元璋可谓是对他寄予了厚望,并多方培养,还让他参与朝政,积累治国经验。】
【而且朱标对他的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都是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最高。】
【再有就是,朱标在朱元璋与功臣之间的矛盾中也起到了缓冲作用,曾多次为功臣求情,试图缓解朱元璋的猜忌。】
【朱元璋曾对朱标说过:“我杀人是为了替你扫清障碍”,可见朱元璋对朱标的用心至深,并将其视为最理想的接班人。】
【所以如无意外,朱标绝对会成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
朱元璋听着天幕夸朱标,正听得舒心,结果突然又听到“如无意外”这四个字,顿时就脸色变了。
什么意思?
什么叫“如无意外”?!
能有什么意外?
难道当真和他先前猜想的一样?!
登时,朱元璋又拧眉看向了朱棣。
朱棣才被朱标小声安抚好,结果又对上朱元璋的眼神......真是,他真想说,就算要造反,他也要造他老子的反好吗?!
真是又委屈又气闷!
呃。
朱元璋摸了摸下巴,又挪开了视线,正巧听天幕在此时继续说道——
【可惜的是,洪武二十五年,即公元1392年,朱标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朱标死后,朱元璋痛哭不已,八月将其祔葬在孝陵东侧,即明东陵,谥“懿文太子”。可以说,朱标的去世对朱元璋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打击,使他更加多疑和偏执,也进一步加剧了对功臣的清洗,他的去世也导致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继承人问题,影响了明朝的历史走向。】
朱元璋......朱元璋几乎倒抽了口冷气,在听到朱标“因风寒病逝”的时候,就骤然站了起来,脸色也瞬间大变。
“这怎么会?!!”
别说天幕口中的朱元璋“痛苦不已”,现在的朱元璋都要受不了了!
这怎么可能?!
他的标儿会早死?!
朱元璋一瞬间又跌坐了下去,几乎不能接受。
直到这时候身前传来朱标担忧的呼唤声,这才回过神来——
啊,对,现在他的标儿还在!还在。
朱元璋立即擡头看向朱标,终是松了口气。
既然得知天幕现在说的事儿,那以后岂不是就可以小心避免了?那没事了,还可以避免。干脆以后让太子随身带着太医好了。
正思量着,又看到了朱标身侧站着的朱棣......
看朱标的时候透着担忧,看向他的时候,又透着......哀怨?
朱元璋:“”
咳。
倒是他的不是了。
朱元璋真是体会到了一丝丝尴尬......
下意识想要找补一下,朱元璋心想,该不会是在标儿因病逝世后,他才选择了老四来继承大统吧?是这样吗?
朱元璋正要开口,就听天幕又开口道——
【许多历史学者认为,如果朱标能够继位,明朝可能会避免“靖难之役”的动荡,走向更加平稳,并且文治的发展道路。】
朱元璋缓缓打出一个问号:“?”
等等,靖难之役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