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诸葛秘术:卧龙策天(2/2)
“毕竟他才是泰山郡丞,才是如今泰山郡名义上的掌控者。”
“那诸葛珪凭白获得了如此大的一份好处,岂能不拿出些东西来补偿你我”鲍信振振有词的说道。
而羊衜与臧戒听完后,皆是深以为然的点点头,认为鲍信说的很有道理。
这世上哪有只拿好处,不出力气的事情
连他们这种生来高贵的世家大族,都要没资格只拿好处不出力气,其他人自是更加不行!
……
奉高县城,诸葛府邸。
相比奢华的鲍氏邬堡,这里的环境无疑就要简朴很多了。
这一来是因为,此地并非是诸葛氏的邬堡,而是泰山郡丞的府邸。
这种主人会定期轮换的官员府邸,自然不会如家族世代居住的邬堡那般,被人精心布置并爱护。
而来则是因为,诸葛氏的门第,本身也不高。
诸葛氏的起源其实是在琅琊阳都。
据记载,汉朝时,有一葛姓家族从诸县迁至阳都县,因当时阳都县已有另一家葛姓家族,为作区分,这家从诸县来的便改了姓,取诸县的“诸”加在葛姓前,便成了“诸葛”。
后来诸葛氏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西汉元帝朝司隶校尉诸葛丰,便是琅琊诸葛氏的成员之一。
不过诸葛丰之后,琅琊诸葛氏便再没出过两千石的高官了。
对两汉时期的家族来说,家中有没有两千石的官员,是个很重要的标签。
一个最低等级的世家大族标准,便是家中世代皆有两千石的高官。
而一个祖上出过两千石高官,但如今却没有两千石高官的家族,则被称之为寒门。
至于祖上从未出过两千石高官的家族,即便是再有钱有势,也只是地方豪族而已。
诸葛氏的情况,是诸葛丰以后再未出过两千石的高官,但两千石以下的郡丞、郡尉等官员,却出了不少。
所以他们虽然称不上世家,但在寒门中却可排在前列。
卧室中。
诸葛珪强撑着病体,送走了怒气冲冲的鲍信,然后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唤到床边来。
他其实是有三个儿子的。
长子诸葛瑾,今年十四岁。
次子诸葛亮,今年七岁。
三子诸葛均,尚在襁褓之中,只有两岁。
不过如今只有诸葛瑾与诸葛亮在他身边服侍,诸葛均则是随母亲待在阳都老家。
诸葛瑾是个沉默寡言的少年,一身青衫,带着浓郁的书卷气息。
他长得不算特别英俊,脸比较长,酷似驴脸。
不过身上却有股稳重宽厚的气质,让人不自觉的对其产生信任之感。
诸葛亮则是稚童打扮,扎着两个羊角辫,虽然年仅七岁,却已经长得俊俏非凡了。
尤其一双灵动的眸子,仿佛能看穿这世间的一切奥秘。
诸葛珪对着诸葛亮轻叹道:“亮儿呀,为父这次可算是将那鲍信给得罪了,但愿一切皆是如你所料,不然这泰山郡中,怕是再也没有我们诸葛氏的立足之地了!”
方才鲍信来拜访诸葛珪,却是要同他商议出兵剿灭泰山黄巾之事。
按照鲍信所说,此次泰山三大世家将全力出手,必定会让泰山黄巾死无葬身之地!
但这份功劳却不会落在泰山三大世家的头上,而是会落在诸葛珪这个泰山郡丞的头上。
而诸葛氏凭白得了这么大的一份好处,肯定不能什么都不出,总要拿出点什么才行。
要么直接出兵参战,要么提供作战所需的粮草。
必须二选一!
平心而论,其实鲍信的要求并不过分,如果是依着诸葛珪自己的想法,就答应下来了。
可是没想到,诸葛亮却偷偷告知他,绝不可答应鲍信,更不可参与此事,不然诸葛氏必然受到重大损失!
一个七岁孩童的话,竟能影响诸葛珪的决定,这在外人看来,是完全不可思议的。
但诸葛珪却知道,他的这个儿子非同一般!
只因诸葛氏祖上偶然得到了一门后天秘术,名为卧龙策天!
此秘术可观星象,测吉凶。
据说若是修炼到一品巅峰,甚至有改变天命的能力。
当真是厉害无比。
但与此术的威力成正比的,则是这门秘术的修炼难度。
修炼此术到不需要什么特殊资源,但却需要“卧龙”天赋,与数算知识。
诸葛氏自从得到了这门后天秘术,还从未有人能够修炼成功。
不过断绝数百年的传承,终于在诸葛亮的手中绽放光辉。
诸葛亮居然拥有传说中的卧龙天赋,并且年仅七岁,就在数算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天分,学会了诸多数算知识。
有了卧龙天赋和数算知识,诸葛亮真正练成了卧龙策天秘术,拥有了观星象测吉凶的能力。
于是多次为诸葛珪建言献策,帮了他很多忙。
诸葛珪以郡丞之职,重病之身,在泰山郡太守和前任郡尉死后,依然能够掌控泰山郡的局势,不让泰山郡出现大乱子,实是多亏了诸葛亮的辅助。
所以面对诸葛亮的又一次指点,他自是不敢轻忽,完全听命行事!
哪怕是因此而彻底得罪了鲍信等泰山世家势力,也在所不惜!
诸葛亮看着诸葛珪憔悴的表情,奶声奶气的说道:“父亲无需忧心,您做得对!
孩儿虽不知到底为何,但夜观星象,却只这泰山三大世家,皆是大凶之兆,命不久矣!
而我诸葛氏,唯有与他们保持距离,才能免受伤害!”
“既然三大世家皆有大凶之兆,那这泰山郡只怕是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如此大变之中,难道我等只是与三大世家保持距离,就能独善其身
依为父之见,不若直接上书辞官,然后带着你们离开泰山郡吧。”诸葛珪艰难的咳嗽了两声,喘着粗气道。
其实他倒无所谓,他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怕是已经抗不了太久了。
不论这泰山郡中出现多大变局,也无非是让他早死几天而已,没什么要紧的。
可是他却不能让两个儿子被陷在这里。
他这两个儿子,皆是人中龙凤。
尤其是次子诸葛亮,未来诸葛氏的门楣,只怕是要靠他来光耀了。
绝对不能被毁在这里了!
但诸葛瑾却是断然摇头道:“父亲重病在身,此时离开泰山郡,无疑是要父亲丧命!
我等身为人子,岂能做出这等人神共愤之事!
此事断不可为!”
“是呀,父亲,或许你不相信,但孩儿真的没有骗你。
我观那三大世家皆有大凶之兆,但这泰山郡却有大吉之兆!
我们诸葛氏同样有大吉之兆。
留在这泰山郡中,不仅不会受到伤害,反而是有兴旺之相啊!”诸葛亮也是劝说道。
其实这话不是他第一次说了,但诸葛珪却始终不太信。
以为这是诸葛亮为了不让他抱病离开泰山郡,而特意找出来的理由。
世家大族乃是一地根基,连世家大族都有大凶之兆,底层百姓又哪里来的活路
怎么可能出现当地世家大族大凶,而当地却大吉的现象
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嘛!
不过面对两个儿子异口同声的反对态度,便是他这个父亲也无可奈何。
毕竟如今他已是重病缠身,郡丞的日常事务,其实很多都是诸葛瑾在代他处理。
而重要事务的决定权,其实已经在诸葛亮的手中了。
……
在泰山世家们各自谋划的时候,季秋也没闲着。
他带着张宁、典韦、黄忠、赵云,在亲卫营和骑兵营的护卫下,踏上了前往任县的道路。
而任县,是泰山黄巾的地盘!
季秋对泰山黄巾的态度,发生了一些轻微改变。
最初,他获得泰山郡尉任命时,对泰山黄巾的态度,是剿抚并用,以剿为主。
这是因为他当时的声望不高,兵力不强,同时与泰山黄巾也没有任何联系。
泰山黄巾对他不会服气的,他必须先将泰山黄巾的精锐力量彻底剿灭,将泰山黄巾给彻底打服了,才能收服他们。
但随着陈留之战结束,他在这天下也算是有了些许声望。
而陈留整编,又让他的军力获得大量提升。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练成了太平要术,收服了张宁。
成为了正统性十足的第二代黄巾教主。
这让他拥有了成建制收服黄巾势力的基础。
于是他对泰山黄巾的态度,就变成了剿抚并用,以抚为主!
嗯,
打,还是要打的。
不打,就无以立威,就无法彻底收服黄巾势力!
季秋可不愿意只做个名义上的黄巾教主,眼睁睁看着下属顶着他的名头胡作非为。
他要做的,是将黄巾势力彻底打碎,嚼烂,变成自己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