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仙侠 > 全家穿越古代种田逃荒忙 > 第85章 第 85 章 二合一(化整为零、朱家……

第85章 第 85 章 二合一(化整为零、朱家……(2/2)

目录

陶秋菊直接对小徐县令说道,“这很快下一批就又要来了,到时候你去安置。”

她的眼神里全是“都给你演示一遍了,你可不许再退缩”的表情,看得小徐县令完全无法拒绝,只得应了下来。

而这些流民中,还有一些是颇有家底的,他们则是有额外的处置方式,便是可以直接花钱赎身。

花费倒是不多,没有额外坑他们,只要了一个人五两,差不多就他们一路的吃喝船费,确实是良心价了。

于是那些还有些家底的不想去干苦力活的,则都选择了花钱赎身。

五两银子换回当初画押的契书,然后县衙马上就可以给他们落户分宅基地。

朱小叔一家就是如此,他们一共八个人,花了整整四十两赎身费。

这在以前的朱小叔眼中那是不值一提,因为他可比朱大户还要更有钱。

但现如今他们遭了难,当时跑得急,只带了少量的贵重物品,很多值钱的和笨重的银钱都没有带来,全家人全身上下也就值个大几百两,资产可谓是大打折扣。

所以四十两一给出去,朱小叔还是略微有些心疼的。

不过再转头就拿到了落户身份文籍,得以进了城,看着城内安宁热闹的景象,又不禁觉得值得。

他落户的地方,定在了朱大户家不远处,当时报了朱震天的名字,有衙役刚好知道位置,所以就给他们一家按照要求办了。

然后他们一家八口,便向西北角处找去。

-

(二)朱家//

“这城可真大啊!”朱小叔的小儿子朱震和不禁感叹道。

“那是,据说这里以前可是都城,自然是大了。”大儿子朱震仁说道。

几个孩子听了不禁高兴,“那我们岂不是都城人了!”他们刚才可是亲眼看到爷爷和爹爹小叔办好了身份户籍的,知道自己如今已经是这里人了。

“那倒不是,这里早就不是都城了,荒废了几百年,可惜很多都破败了。”朱小叔解释道。

“爷爷,你看到了吗,好多人都在一起建,迟早能再建起来的,这里还能再是都城。”小男孩信誓旦旦地说道,语气里全是笃定。

听得几个大人一阵好笑,他刚才肯定是看到了建筑施工的人很多,所以才这么说,却对一个都城到底要如何建起来没有认知。

不过他们倒是没有打击孩子的热情,只觉得孩子说的不太可能,尤其随着越往北走,看到的景致越破败,只盼着这里能一直安宁就好,不求多繁华。

一家八口边说着话,边往城市的西北角找去。

可是越往西北方向走,越是衰败荒芜,朱小叔一家不禁失望,没想到这边竟然是这样的光景。

尤其朱小叔心里不由得疑惑,这大侄子怎么选了这么个偏僻破败的地方。

不过从北城门左拐过去,越往定淮门方向靠近,逐渐开始有一些不一样了。

首先就是道路两边,看上去齐整了不少,不再是前面满地横七竖八东倒西歪的凌乱样子。

原来汤家人近来给自家建房的时候,没少在附近就地取材,找一些能用的石头过去,顺带着就把周围的废墟都清理了一遍。

而再往前走,不再是前面那样一派寂静,说话声逐渐传来。

他们这才看清,前面逐渐有了很多人在活动,看那样子,正是在修房子。

差不多已经盖到一半的样子,墙砖已经砌到半人高,已经展现出了基本的结构和形状。

好几个人蒸骑在墙头正在砌砖,而/>

墙头上的汤承武见有人在张望,一把跳下来,“你们找谁啊?”

“哎哟,小哥你小点心,这么高跳下来,小心崴到脚!”朱小叔被吓了一跳,赶紧说道。

汤承武嘿嘿笑了笑,直说小意思没事儿。

他看着又长高了不少,像个十几岁的大孩子似的,脸上却还是一脸的孩子气,只觉得好奇和好玩儿。

“我们来找朱震天,请问小哥你认识吗?”朱小叔问道。

“朱震天?这是谁,我不认识啊!”汤承武爽利地回到,他没说谎,他确实不认识朱震天,只知道朱大户这个别称。

还是汤显仁听到这边的动静,赶紧走上来,拍了他后脑勺一把,“赶紧一边儿玩去,我们这就给朱震天盖房呢,还不认识!”

转头对朱小叔等人笑着说道,“你们找朱震天啊,这处就是他家,我们都是给他盖房子的。”

朱小叔他们这提起来的心,才稍微缓和了一下,真的是吓死个人,还以为找错了地方呢。

连忙客气地问道,“那可否带我们去见见朱震天,我们是他亲戚,过来投奔的,是良城那边来的。”

“哎哟!您莫不就是他小叔吧?他之前说去投奔的就是良城的小叔。”汤显仁惊讶地说道。

朱小叔也是惊讶,没想到对面人竟然连这都知道,这看来和自家侄子关系很亲近的呀,不是修房工人那么简单。

“请问您是?”他客气问道。

“老人家您不用客气,我姓汤,是当初和朱大户家一起逃荒过来的,所以知道得比较清楚。”汤显仁解释道。

而对面朱家几人不由得脸上一喜,没想到竟然率先见到的是这汤家人。

几天前可是得多亏了汤家人给李县尉说好话,他们一家才能顺利到这里。

“不知道汤显宗你可认识,我们这一路过来,可得多亏了他!”朱小叔连忙问道。

“他是我二哥,亲二哥!你们见到他了啊,他们一行怎么样,没出什么问题吧?”汤显仁也是急忙问到。

族里正在担心他们那一行人呢,没想到遇到了北边过来的,赶紧就打听起来。

两边互相识别了身份,瞬间拉近了不少,俱是惊喜,拉着人就往里面去叙旧。

另外喊了一边边干活边玩耍的汤承武,去叫朱大户过来。

而朱大户此时,正在城墙外的铅笔工坊里面忙活。

他在扬州试销非常不错,所以回来赶紧正式开起铅笔工坊来。

找县衙买了城门外靠近河边的一大块地,搭起棚子来,再把三十人全部投入进去,马力全开生产铅笔起来。

而他在扬州卖得不错,还得多亏了陶秋菊的关系。

金陵这边的人不知道陶秋菊在扬州的巨大人气,朱大户跟着过去可以说是长见识了。

无论男女老少见到了陶大夫都恭敬问好,毕竟随便那个人,自己或者家里人就都t是被陶大夫从鬼门关拉回来的,说一句救命恩人不为过。

所以哪怕陶秋菊一再强调是徐家请了自己做活,自己只是听命行事,大家对她还是感激不已。

这徐家的确很关键,但是陶大夫的药也很关键,尤其是不少病人,都感受到过陶大夫的温柔和煦和行事妥帖,人在重病的时候,遇到这样的待遇,可真的是会记很久的。

所以朱大户父子两张大嘴巴,观瞻了一番陶大夫在扬州的人气。

陶秋菊忙着去找徐温,便让他们父子两自己带着样品去推销。

可是开始的销售并不顺畅,任由他们说破了嘴,也没有几个人愿意尝试他们说的特别好写的硬笔,更别说用钱买了。

所以等陶秋菊谈完事回来,他们还没卖出去几根。

陶秋菊便居中协调,给他介绍了几家书铺掌柜。

做生意,一般都需要熟人牵线,这样才能快速建立起相互信任。

而古代生意更是如此了,人们往往更愿意与他们认识和信任的人合作,而不是与陌生人合作,所以才会那么重视家族关系和地缘关系。

如果没有陶秋菊的牵线,他们父子俩就等着接连碰壁吧。

而有了陶秋菊的关系,那几个掌柜果然积极了很多,虽然不太信真的如他说的那么好,到底是拿起来试了下。

刚开始还不习惯,稍微习惯一点,就觉得属实不错。

确认这字迹可以显很久,纷纷起了兴趣。

他们这些做掌柜的,都是经常要写字记账的,软毛笔确实是各种不方便,而这铅笔算是精准击中了他们的需求。

而这诺大的扬州城里,需要记账写字的可实在不少。

前面各家铺子的掌柜,家里各家的主妇,等等,大家商议了一番,都觉得挺有市场。

于是这四个掌柜,就答应了先拿一批去试卖。

至于这定价,考虑到想要打开市场,所以他把这价格没有定太高,只20文一根。

相对于之前汤小米他们卖的200文一根,属实是降了太多了,但是就如此低价,他一根能净赚十五文,因为这玩意儿除了人工成本,其余的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能够打开市场卖得多,那他自然能赚得更多。

而等这边陶秋菊忙完事情,好几天过去后,那几个掌柜试卖的成果还不错。

毕竟这玩意儿可以用挺久,价格就算得上便宜了,买能写这么久的墨都不止二十文。

更别说很多人试了,习惯后确实更好写。

朱大户带过来的第一批一千根样品,直接被四个掌柜分了。

他们和笔墨纸砚一起摆在店里,三十文一支卖着玩,虽然不说挣多少钱,但是能给自己店里多带来一点人气也好,毕竟是个新玩意儿。

后面更是定了每个月给他们送一千支过来,量不大,就是二十两,却是打开了市场第一步,所以朱大户才满脸欣喜。

回来就正式开起工坊来,手笔大得很。

所以等朱小叔带着两个儿子找过去的时候,不禁都瞪大了眼睛。

“大哥,你这是做的什么营生啊?”朱震仁惊讶道。

实在是看不明白,咋看着都是木棍儿和泥巴,不像啥正经场所呀。

朱大户还在疑惑小叔一家怎么来了,问清楚事情原委后不禁一阵唏嘘。

然后才带着他们去参观自己的工坊。

瞪着堆在墙角的好多筐铅笔,带路过来的汤承武都不禁惊讶到了,“这是做了多少啊?”

“不多,一筐是一千支,一共才十筐。”朱大户不在意地说道,这点投入他还是能够接受的。

“只是这么多,能卖掉吗?”朱震和心直口快地质疑道,毕竟刚才可是说了去扬州一个月才能卖一箱。

这么多还在不断生产,得卖到何年何月去啊,大家不禁都看向自称厂长的朱大户。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