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 章 艺术欺骗(2/2)
张仪答应给的报酬,是六百里商於这块地方。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走心的礼物!
商於这块地方,挨着武关呢。
秦楚两国相邻,武关就像是它们之间的大门。秦国要是想打楚国,楚国要是想往北边去,这个地方都是必经之路。
秦国把商於那块六百里的地方让给了楚国,说白了就是把楚秦两国交界的最重要地带,分给楚国一部分。
这样的条件,非常有诚意,让人很难拒绝,吸引力超强。
简单来说,现在的状况就是:楚国在前面拼命打仗,显示出了它的厉害;齐国呢,却在背后偷偷搞小动作!
因此,楚怀王觉得:楚国凭本事让秦王高看一眼,反观齐国就不那么招人待见了,这种看法挺自然的。
张仪的话能起作用,主要是因为他把话说到了楚王的心里,让楚王听得很舒心!
无论从好处还是感情上看,楚怀王这时候选择和秦国结交、与齐国断交,其实也挺有道理的。
那么,楚国为啥非得要东西到了才给钱(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拿地),而且连张像样的文书协议都没写呢?
5、从好处着想:跟秦国和好,把越国灭掉。
之前咱们提到过:楚国把兵力都调到北边去了,这时候越国就趁机攻打楚国。
很明显,要是咱们能和秦国搞好关系,那咱就能马上掉头,去打越国,说不定一下子就能把越国给灭了!
所以,不管张仪说的那块地啥时候能给,光是跟秦国和好了,对楚国来说就已经挺不错的了!
因此,跟秦国再次友好往来,对楚国来说既有好处也合心意。
让齐楚两国不再联手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张仪能说会道,而是齐国自身的问题导致的。
到了这个地步,楚怀王其实也没犯啥大不了的错。
【第二次上当:中了张仪的拖延之计。】
楚怀王一边让人跟齐国断了关系,一边又派使者跟着张仪去秦国讨要土地。
不过,张仪一回秦国,就假装遇到车祸受了伤,连续三个月都没去上朝。
这样看来,关于土地交接的事情,咱们也只能先“晾”在一边,等着看了。
楚怀王觉得秦国可能不信他会和齐国断绝关系,于是派了个勇士跑到齐国,当面狠狠地骂了齐宣王一顿,这样一来,齐楚两国就真的算是断绝来往了。
张仪见计划成功,便跳出来,直接翻脸不认账:什么六百里地?我说的明明就是六里地嘛!
楚王气坏了!
这时候,陈轸开口了:“罢了,咱们就跟秦国联手打齐国吧。反正秦国那边咱也没捞到啥地,不如和秦国合作,从齐国那里分点地来!”
不过,楚怀王一气之下,打定主意要用武力去抢商於那块地方!
结果就是,楚国一败再败,情况非常糟糕!
楚国接连被秦国打败,丢了兵马和土地,后来又被齐国打败,再次损失了兵马和地盘。
从那以后,虽然越国被打败了,可楚国的命运却也一蹶不振,再也无法挽回了!
【第二次上当之因:实力判断偏差+情绪化】
在这个阶段,怀王犯了个大错,致命得很。
其实,就算秦国没给那六百里土地,楚国和秦国关系好,对楚国来说还是挺划算的。虽说被人耍了,心里有点不爽。
可是,楚怀王非但不听劝告,跟齐国断了交,到后来,他甚至直接带兵去攻打秦国了。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一开始就没能正确评估自已的实力,再加上被人爽约,心里一激动就失去了理智。
其实,张仪突然不来上朝,开始拖时间那会儿,楚王但凡脑子清醒点儿,就该意识到自已被骗了。
要是秦国真心想和楚国和好,并且真的打算给楚国六百里地,那张仪就算是受伤了,这事儿也还是会继续往前进的!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楚怀王已经变得不理智了。
当张仪故意拖延时,楚怀王误以为这是因为自已不够诚恳,这其实是一种情绪影响下的误解。到了紧要关头,他总是片面地把事情往自已认为的方向想,还不断加码。
后来,张仪不认账耍无赖,可楚怀王还觉得自已凭借楚军的强大,能在战场上把损失夺回来···
楚怀王到了那会儿,似乎是突然间糊涂了起来。
可是,一时的糊涂,就能让自个儿的国家陷入无法挽回的深渊!
【第三次上当:亲自入秦】
公元前299年,秦国在多次打败楚国后,主动邀请楚怀王到武关去开个结盟大会。
那时候,好多人都说:秦国凶猛得像虎狼,靠不住啊!
不过,楚怀王最终还是踏上了去武关的路。
最终···怀王落到了秦国的手里,在武关这个地方不幸去世。
瞧这情形,楚怀王好像被秦国人骗了一次又一次,吃了大亏也没长记性,还是不停地相信秦国人说的那些话。
结果就变成了……一直到死都不会放弃啊……
【第三次上当之因:国君的责任】
楚怀王前往武关参加结盟,这是作为一国之君必须履行的职责。
1、计算总和的正确方法。
那时候,楚国老是被秦国欺负,一连丢了好多地盘和军队。
所以,身为国王的怀王,要么得鼓舞士气,扭转局势,要么就得想办法先暂时不打仗了。
当时的情况下,要是能不丢土地、不赔钱,还能搞个和平环境,那对楚国来说是挺好的事,也是怀王这位国王该做的选择。
到了战国时期,要是国君跑到敌对国家去道歉,那就说明他们打输了,想要求和了。
比如说,魏惠王早些时候被齐国打败了很多次,后来他就像带着宝贝去求和一样,自已跑到齐国去道歉。
怀王打了败仗后,他这么做,说白了就是接连失败后的一种常见反应。
2、真不敢想会被人抓住不放。
两国打仗都不会杀送信的人,一个国家的国王怎么可能在访问的时候被抓住不放呢?
说真的,秦国“靠不住”是明摆着的,可咋也想不到,他们能干出这种跌破眼镜的事儿来!
之前,楚国自已是最不注重这些的了。
春秋时期,宋襄公曾被楚国抓了起来,不过好在那个冬天,他就又被放回来了。
真没想到,这时候,楚怀王竟然落到了和宋襄公一样的下场,而且……他比宋襄公还要惨呢!
这不是说楚怀王比宋襄公还要老顽固,而是因为现在的秦国比起当年的楚国,更加“不守规矩”。
说实话,秦国把楚怀王抓起来,对怀王来说真是倒了大霉。可这么一来,秦国也没捞到什么便宜,反而让其他国家都恼火了,说到底也是得不偿失。
总的来说,楚怀王其实挺聪明的,就算在战国那会儿,他的能力也还算可以,能排在中上游。
可是,一碰到张仪和秦国,怀王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立马“不在线”了。
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张仪和秦国的手段实在太过强硬了。
张仪先是瞅准了齐国和楚国之间的不和,再加上秦国和楚国长久以来的友好关系,说服了楚怀王,让他和齐国翻了脸,这样一来,楚国就被孤立起来了。
接着,张仪用了些近乎耍无赖、让人难堪的手段,把楚王惹毛了。这样一来,怀王就在最糟糕的时候(反秦的伙伴们散了伙),最不该去的地方(魏国和韩国都靠向了秦国,他还偏偏要去打秦国)打了一场关乎胜败的大仗。
最终,楚国连连败退,秦国瞅准楚国想歇口气的时机,骗怀王去结盟,结果怀王又一次中计了···
这么说吧,怀王老是被秦国那些看起来很拙劣的手段给耍了,主要是因为他的脾气、心思都被秦国人摸得一清二楚了。
别笑话怀王,其实应该多了解了解怀王的历史,多读读史书,想想自已的脾气和心思可能会让自已看不到哪些地方,这样也许就能少被骗,甚至不被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