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家父李隆基 > 第四百零三章 深藏若虚

第四百零三章 深藏若虚(1/2)

目录

薛嵩离开之前,特地去了趟卢龙军驻地,见了见他的老部下乌承恩。

两人一见面,先是吵了一架,由此可见,两人的关系是真的好,只有亲近的人,才会毫不犹豫对你破口大骂。

乌承恩为啥火大呢因为当初就是薛嵩暗中让他投靠裴宽,寄希望于裴宽将来能帮薛嵩在长安说上话,将薛嵩调回长安。

结果呢,裴宽在范阳没站稳,被张守珪系给摆了一道,乌承恩在大理寺差点被打死。

“你不是说,河东裴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吗连安胖子都没有斗得过,差点害死我,”乌承恩一个劲的抱怨,故意要让薛嵩知道,他是受了天大委屈的,能活下来了,纯属运气。

薛嵩顿时斥责道:

“你懂个屁!十个安禄山加起来,也斗不过裴宽,之所以裴宽输了,那是因为朝廷有人想让他输,你以为一个安禄山,能搬的动裴宽范阳的情况,裴宽那一套行不通的,朝廷就是看明白了这点,才想办法将裴宽给弄回去了,他只要回去,长安就不会有人敢杀你,别发牢骚了,一把年纪了,气性这么大干什么”

乌承恩虽然是个非常心狠手辣的军头,但却是个碎嘴话痨,逼逼叨叨又发了一大通牢骚后,这才道:

“你也小心点,我离京之前,特地拜谒了盖相,从他老人家口中得知,张献诚在大理寺差点让人给毒死,”乌承恩说道:

“每每想起这件事,我就一阵后怕,当时只有我们两个将裴宽给卖了,我是扛不住重刑,而张献诚,还没用刑便全都招了,你将我安插进裴宽帐下,人家张献诚也是被安插进去的,可见安禄山也在防着你,但是我很好奇,在长安想要弄死张献诚的,会是谁”

薛嵩皱眉思索半晌后,摇头道:

“长安的水有多深,连我置身其中,都需临渊履薄,步步惊心,那个地方,有时候想要弄死你,甚至是不需要理由的,不过张献诚已经被放回来了,仍旧在范阳任职,说明什么”

乌承恩愣道:“说明什么”

“我也不知道,”薛嵩摊了摊手。

乌承恩冷哼一声:

“你这不是说了一句屁话嘛,不过话说回来,跟我一起回平州的颜杲卿,是个硬骨头,被打了个半死都没卖了裴宽,这个人做事严谨,有些不近人情,但是其人品德无暇,是真正的君子,你以后对人家态度好点,别再像从前那样了,此人当下极得陛下看重,朝堂上对他也是印象极佳。”

“他人呢怎么没有见到他”薛嵩问道。

乌承恩点了点头:“他跟他那个儿子,去了边境,此人精谙治兵之道,乃文武全才。”

“他去边境做什么”薛嵩问道。

乌承恩小声道:“我也只是猜测,做不得准,毕竟李光弼也在防着我,我总琢磨着,李光弼这一次,恐非镇压契丹那么简单,怕不是要灭族。”

薛嵩嗤鼻一笑:

“搞得神神秘秘的,我还以为你知道什么秘辛了这件事我早就猜到了,陛下好手段啊,趁着突厥自顾不暇,打算彻底将契丹并入版图,契丹完了,奚也就完了,那么今后范阳和平卢的地盘将会继续向东北延伸,管理起来是个大麻烦,但若设置牧场,比陇右只强不弱。”

当下契丹和奚的地理条件,主要是草原、森林与河流,适宜种地的地方不多,但是特别适合放牧。

放牧不仅仅是养马,牛羊鸡等牲畜都合适。

薛嵩本来是特别想见一见颜杲卿的,但是他现在有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劝说安禄山及早整顿兵马。

事实上,颜杲卿去边境,不是针对将来与契丹的大战,而是李琩交给他的一项任务。

烧砖。

当下的大唐,民间的房子基本都是土坯茅屋,老百姓几乎住不起砖瓦房子,主要是因为砖的价格实在是太高了,而价格高,自然是因为产量小。

在东北平原,不仅仅只有黑土,还有黄土,没错,就是黄土高原那个黄土。

黄土是适宜烧砖的,李琩简单的给颜杲卿描述了一下他改进后的烧制工艺,便交给颜杲卿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先是在平卢地区,开设三家砖窑做试验,等到拿下契丹和奚之后,愿意迁徙来这里的河北人,官府将免费为他们修盖砖瓦房子,以抵御北方严苛的气候环境。

所以颜杲卿从长安来的时候,身边带着将作监的十几名工匠,他需要先勘测黄土矿,再确定砖窑设立的地点。

黄土在整个中国北方,都是非常常见的,但后世并不推广黄土烧砖,因为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耕地减少。

河北就是黄土大省,但是官方砖窑,却只有八口,主要供应官方营造以及世家大族修建宅院使用。

当下的黑龙江和吉林地区,对于中原来说,一直都是不争之地,主要原因就是气候严寒,以大唐如今的土建水平,实在扛不住东北的气候,也就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那些人,身体机能已经适应了这样的环境,并且掌握了一些熟练的生存技能,才能那样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繁衍生息。

所以李琩才要加大砖的产量,因为只有这玩意,才能扛得住。

砖头房子烧火炕,就可以熬过东北的冬天

长安这边,与南诏的贸易已经彻底谈妥了,阁罗凤应承下了第一年三十五万斤铜的订单,并且答应大唐境内的商道,也由他们负责修。

条件适当苛刻一点,南诏才不会乱想,不然显得大唐上杆子跟他们做生意,很容易会让人家觉得图谋不轨。

李琩这里,几乎每隔半个月就能收到来自元载的奏疏,而且内容极长,方方面面都汇报的非常详尽。

铸币的事情,因为是朝廷的政策,表面上,已经在江南铺开了,但是背地里的心酸和挫折,肯定是非常巨大的,不过元载在奏疏里没有诉苦。

是的,不能诉苦,你跟皇帝诉苦,会让皇帝觉得,你扛不了事,容易动了更换你的念头。

“运河开通之后,恶钱流入长安的数量锐减,朝廷当下也承担了极大的压力,”裴耀卿在紫宸殿向李琩汇报道:

“钱用不足,除了布帛可以代币之外,长安当下已经出现以物易物的情况,改制嘛,阵痛肯定还是有的,熬一熬也就过去了,但是当下,我们必须找到解决之法,尽快遏制。”

因为新的货币政策出台,导致了江南私铸恶钱的世家,也正在大量回收恶钱,因为恶钱里面也有铜,虽然少,但熔了恶钱铸新币,总是比去挖矿冶炼来的省事。

这样一来,就导致每年都会大量涌入两京的恶钱数量,断崖式暴跌,贸易瞬间受到影响,市场上缺钱,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便大行其道。

李琩没有责怪李林甫,因为他知道李林甫尽力了,所以将目光投向了老二武崇晖:

“你在江南那边,生意应该也不少吧明知道会发生这种事情,你提前没有预估吗”

武崇晖赶忙道:

“有预见,但没曾想来的这么猛烈,我提前跟江南打过招呼的,嘱咐他们恶钱还是要保供,结果他们抽的太狠了,以至于当下连恶钱都紧缺了。”

这就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李琩要规范货币市场,促成良钱与恶钱在市场上维持七和三的良性比例,但是因为开放了民办民制,因此大量的恶钱退出了市场,进入了民办制造业。

刚才李林甫已经说了,长安交易市场,良恶使用比例良钱已经占了一半了,没错,当下的比例非常合适,但是呢,它一直在往下走,有控制不住的趋势,所以交易商家,为了规避货币价值的动荡,采用避开货币的手段,直接以物易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