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内外封爵等级(2/2)
以北方的燕国为例,曾三次被北方的蛮夷,和东部的胡人攻破国都,险些亡了社稷...
大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期间四代君主,战死了三位...
到了公元前八百年,秦国第四任君主,秦仲在与西戎的战争战死,西戎攻入秦国,秦国沦陷,而此时距秦国开国,才不到六十年...
秦仲的五个儿子,逃到周国求助,周宣王拨出一支七千人的部队,方才助秦复国...
直到到公元前七百七十年,秦襄公时期,才正式被周平王,列为诸侯,有了正式封地。
并给予许诺: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期间秦国与西戎的战争,持续了两百多年,经历数十代人的努力,才取得了对西戎的最终胜利...
与周王朝的分封制度不同,李信的分封制,可不是随便指着一块,有主的蛮夷之地,让功臣头铁的撸袖子,上阵流血打天下...
李信分封功臣的目的,是让他们向外开疆拓土,而不是要他们到域外送死的...
前期是以大夏为开拓主体,以夏军西征主力开路,先把周围实力强大的硬骨头啃下来...
然后在已打下的疆域中,划出一块地盘,给予功臣做开国基地...
这个时候,周围强敌基本肃清,诸侯国需要做的,只是梳理内治,稳固内部统治便可...
而想要彻底的,镇住这些封地内的蛮夷土着,稳固封国统治,则必须是真正有能力的人杰方可...
这个时候,李信都爵位等级制度的优势,便开始展现出来了...
因为只有经过层层磨砺刷选,功勋积累到万户侯这个位置的人,才真正俱备治理一方,做当世人杰的特质...
而且到了万户侯这个级别,自身多少拥有一定的管理,和开拓能力,也有一些实力底蕴,不至于封到外面,被蛮夷团灭...
而且李信吸取了,西周诸侯国覆灭的教训,为了防患于未然,在分封的诸国之上,还有一个地缘上的,诸王主导开拓国...
地缘主宰级别的,便是石国这种,被李信当成攻掠西南方向的,战略主力培养...
也就是说,日后李信在西南地区,分封的那些,各小一级别的公侯国...
若是遭遇意外,导致开拓不利,遭遇周围的族群,或者新崛起的强敌欺负...
则必然需要,石国这种地缘上的,有足够实力的王国庇护一二,不至于直接灭国...
因为无论是中亚,还是西亚,分封的诸侯国,与大夏这个宗主国,山水阻隔,路途遥远,鞭长莫及...
李信这名久居中原的诸夏共主,不可能每一次都不远万里,派出军队前往支援...
这个时候,类似石勒这种,主导一方开拓的,地缘上的强力王国...
便需执行大夏共主的意志,主持地区秩序,就近出兵征讨那些,与诸夏敌对的势力...
如此,既能减轻大夏这个宗主国的军事压力,降低维护诸夏秩序的成本...
又能加强大夏,这个宗主国的名望和威严,正是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