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雁门关(1/2)
汴京城,皇宫文德殿
参知政事王钦若提出谨慎出兵的提议后,枢密使曹彬则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官家,臣以为,边关将领久处边事,有自己的情报来源,对党项人的了解要远胜于千里之外的我等,他们既然提出夹击李继迁的计划,应当予以重视,臣觉得此乃天赐良机,李继迁一死,党项人群龙无首,必定人心不稳,其子李德明初掌大权,恐难以如臂使指,况且吐蕃的使者也在等着我大宋的回复,此时不可犹豫!”曹彬开口说道。
“臣也同意曹枢密的看法,就算李继迁真的诈死,其与吐蕃人征战多日,必定也是师老兵疲,此次所能趁机一战定乾坤,西北三十年内将不再有战事……”参知政事张齐贤也开口附议道。
一时间,朝堂上分作两派,有人支持出兵,有人反对出兵,双方或是引经据典或是高谈大义,吵的不可开交。
见一时不能统一朝议,皇帝赵光义便罢朝而去,让诸位文武大臣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折子呈奏上来。
回到后殿,赵光义开口向太子赵恒问道:“太子觉得此事该如何决断?”
先前朝会,赵恒并未发表意见,而是看朝臣们各抒己见,炒作一团。赵光义有意考教一番太子处理军情的能力。
“回禀父皇,依儿臣之见,此事八成为真!”
“哦?你且说来听听!”赵光义饶有兴致的开口说道。
“首先,李继迁此时没有必要放出假消息来迷惑我们,因为两地相隔千里,就算消息到了京城,我们再派兵到灵州,也已经是一个月之后,期间局势变幻无常,很难准确布局。其次,边关将领们与党项人斗争多年,对党项人的秉性应该十分了解,其判断必然不会大误,况且,吐蕃派人前来邀我大宋出兵夹击党项人,不能让其小觑了我大宋的军威……”赵恒头头是道的分析道。
赵光义听罢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开口说道:“此事无论真假,我们最好静观其变,若此时派将领出兵,朕的身体已经无法时时亲临枢密院指挥行军之事,如今我大宋名将凋零,实无可独自领兵作战者。再者,边将之言也不可足信,太祖当年之所以能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就是因为边将谎报军情,说是契丹大军要南犯。前车之鉴,不可不防!”
赵恒闻言楞在当场,他实在没想到赵光义竟然对武将的防范有如此之深,居然甘愿放弃一举灭掉西夏的机会,也要避免那微乎其微武将造反的可能。
善于揣摩皇帝心思的参知政事王钦若,也是看出了赵光义的这种心思,所以才顺着赵光义的想法提出不出兵的建议。
而回到府宅的枢密使曹彬和参知政事张齐贤也哀叹不已,其实皇帝赵光义提出罢朝让文武大臣准备切实可行的折子之后,便也猜到了皇帝的意思,因为此事刻不容缓,宋夏两地相隔千里,若再商议几日,也就没有了出兵的必要。
果不其然,几日后,大宋朝廷做出了暂不出兵的决定,而是给吐蕃首领潘罗支加官进爵,加封其为凉州节度使,西凉大都督,节制银州、夏州、灵州。
把西夏控制的几个州分封给吐蕃人,这招“二桃杀三士”,凸显了宋人武力不行,只能擅长权谋的特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