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卖碳 神仙日子。(2/2)
翌日天公作美,是个大晴天。
沈新吃过早饭,和王三柱一起把木炭装上车。
要走之前,秦宁拿了一顶用兔子皮做的帽子,跟沈新说:“现在天气冷,容易冻感冒,把帽子戴上保暖还不易感冒。”
他一脸期待地看着沈新:“昨天紧急做的,有些粗糙,希望相公不要嫌弃。”
沈新心中无语,兔帽子毛茸茸的,中间还有两小耳朵,这么奶唧唧的帽子和他的高大威猛的形象一点都不匹配。
有点侮辱他的形象,他并不想要。
王三柱在一旁看的很羡慕,“东家真是好福气,有个知冷知热的夫郎。”
沈新勾了勾嘴角,谦虚道:“一般人可比不上我夫郎。”
王三柱:“......”
秦宁耳朵发红,眼里却全是笑意,他受到了鼓励,再接再厉道:“相公的束发不好弄乱,我在前面看的更清楚些,我给你戴吧。”
沈新心中抗拒不已,但王三柱还在一旁看着,他拒绝了就是不给秦宁面子,徒留话柄。
最后他只能憋憋屈屈地弯腰低头,“戴吧。”
乡间小路被积雪掩盖,几行杂乱的脚印深陷其中,而后被更深的车辙印掩埋。
沈新驾着骡子,带着王三柱先去了上河村。
两人到了村口,骡车的速度便慢了下来,王三柱开始吆喝。
“卖木炭嘞。”
“上好的黑炭嘞。”
就这样一路吆喝着进了上河村中主路。
有人听到动静开门查看,见是卖木炭的又关上了门。
也有人出来了解情况,一盏茶的时间,骡子车前就聚集了几十个人。
一个大娘问:“这木炭咋卖的?”
沈新回:“二文钱一斤,若是两人一起买,其中一个人不要钱,另外一个人付全款,前提是这两个人不是亲戚。”
“木炭量少,为了大家都能用上,我们采取限量购买的方式,四口之家限购八斤,六口人家限购十二斤,八口人家限购十六斤。”
围着的人大多没怎么听明白,又问了几次,沈新仔细解释。
远亲不如近邻,乡里乡亲的大都熟络,不过几息时间,便有人商量好一起买木炭。
王三柱称重,沈新心里记着客人之间的关系,偶尔问一句客人家中情况,顺便收钱,也算分工明确。
这里的人对个人隐私信息没什么概念,沈新不费吹灰之力便获取了上河村大多数人家的信息,打包成块在脑里储存。
期间也有人想要浑水摸鱼,比如买了一次又来买的人,比如亲戚说成邻居,沈新每次都能直接戳穿。
王三柱见状佩服不已,心中暗叹,东家的眼睛真够毒的。
上河村还算比较富裕的村子,也只卖了一百斤木炭。
在上河村逗留了将近一个时辰,沈新才驱车赶往东南方向的河梨村。
河梨村周围水田少,土地不如上河村肥沃,虽然没有上河村富裕,但这里靠着漫山遍野的棠梨树,村里人制作梨酒往外售卖,也有不少进项。
两人如法炮制,在村中小路吆喝着卖木炭,有人想拿家里的梨酒换木炭,沈新也同意了。
一坛梨酒一斤,可换八斤木炭。
河梨村村里有八十多栋房子,沈新计算着差不多有八成人家都买了木炭才放松下来。
他记得陈志瑞家就是在河梨村,但他家好像没来买木炭。
沈新叫王三柱看着骡子车,跟乡亲们问了路,提着二十斤木炭往陈志瑞家里走。
陈志瑞家是连着三间房的草房。
陈志瑞见沈新来了也很惊讶,快快地把人请进屋内。
屋里陈设简陋,温度和外头差不多,四个大人坐在小木凳上,靠墙还站在两个小孩,他们手上都是红肿冻疮。
沈新对这人的家里情况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但比沈新刚穿来住的草房好点,起码不漏风。
他也不过多寒暄,把背篓的木炭递过去让人收下,委婉道:“冬日严寒,还是得多囤点干柴木炭防止家中有人受寒生病,不然又是一笔花销。”
陈志瑞嘴唇颤抖着接过木炭,“多谢沈弟。”
沈新摆了摆手,“咱们之间不说这些,我还得去下一个村子,就不多呆了。”
出了陈志瑞家,太阳正值当空,沈新带着王三柱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村落,东阳村。
东阳村只有五六十户人家,看上去更为破旧贫穷,放眼望去全是草房,买得起木炭的人更少了,最终在东阳村堪堪卖了三十斤木炭。
三个村子走完了,沈新给了王三柱工钱,两人一起驱车回了村。
王三柱家在村子中间,沈新停车把人放下才回家。
他一到家,秦宁几人便忙活了起来,点火的点火,倒水的倒水,摘帽的摘帽,拿衣服的拿衣服。
而沈新就像个大爷一样坐着等人伺候就行了。
神仙日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