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仙侠 > 对方辩友是我男朋友 > 第53章 辩论(上) 面对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微型……

第53章 辩论(上) 面对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微型……(1/2)

目录

第53章辩论(上)面对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微型……

Debate53

主席:欢迎大家来到2029华语辩论世界杯名校邀请赛决赛现场,大学的同学,他们的观点是面对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微型网络暴力,我们更应该避开。坐在我左手方的是反方,来自F大学的同学,他们的观点是面对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微型网络暴力,我们更应该抗争。

/>

正一:正方一辩王昭然。

正二:正方二辩林涵。

正三:正方三辩刘静怡。

正四:正方四辩彭星海,携W大辩论队问候在场各位。

主席:欢迎他们的到来,

反一:行远自迩,笃行不怠。

反二:明德崇法,宏辞论道。

反三:人文人本,求知立志。

反四:纵横捭阖,实事求是。

反一:反方一辩柏严桦。

反二:反方二辩宋颖。

反三:反方三辩张思若。

反四:反方四辩褚起承,携F大辩论社问候在场各位,各位下午好。

主席:同样欢迎他们的到来。三分钟。

正一:谢谢主席。2024年8月1日,《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新规正式施行,其中规定网络暴力信息,是指通过网络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对个人集中发布的,含有侮辱谩骂、造谣诽谤、煽动仇恨、威逼胁迫、侵犯隐私,以及影响身心健康的指责嘲讽、贬低歧视等内容的违法和不良信息[1]。

而微型网络暴力区别于对于明星、网红亦或是具有粉丝基础的公众人物进行的大规模、腥风血雨的大型网络暴力,它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微小却尖锐,隐匿于茫茫的网络语词中,或阴阳怪气,或含沙射影,或利用网络符号表情等形式间接攻击他人。湃客调研工厂在两会期间,针对全国3591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有关网络暴力认知态度网络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有六成被访者经历过网络暴力,由此可见被当代互联网浪潮中裹挟的每一个人都可能遭到语言攻击,而网络的隐匿性和单向性加剧了这种攻击性[2]。

避开并不是怯弱胆小地躲避风险以求安全,而是一种面对无端指控和故意挑衅时平息网络戾气的明智之举。抗争有对抗、斗争之意,针尖对锋芒在面对真实的打斗和战争时自然是一种充满勇气的选择,可是在虚拟世界中,文字的抗争是永无止境的,它不可能真实地以一方战败收尾,只会绵延无尽的戾气和不服输。因此我方认为面对微型网络暴力,我们更应该避开。

论点有二。

其一,避开微型网络暴力是对恶的抑制。引发网络暴力的原因有哪些?调研工厂调查数据显示网暴原因TOP5如下:选择错误的言论自由观和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8.3%和46.8%,选择缺乏独立思考的占比为44.9%,选择网民缺乏道德素养与法律意识的占比为42.3%[2]。由此可见,在网络上攻击他人的网民往往是无意识无逻辑的那一部分人。在网络世界中,别人的评价和质疑接踵而至,当被误解的时候,别人说你斤斤计较,你恨不得发一篇小作文来证明自己很大方,当别人说你没脑子,你就想方设法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解释清楚,这何尝不是陷入了自证陷阱中?莫泊桑说:“他人的误解和嘲讽,就像一根束缚你的绳子。你越在意,越辩解,绳子就会勒得越紧,让你在自我怀疑与消耗中逐渐窒息。”你越反击别人只会越起劲,最终导致情绪失控。

其二,选择避开更是一种对自我身心的保护。在好大夫线上问诊平台上,以“网暴”为关键词检索到的问诊者中,近6成遭受了半年以上的心理困扰,3成求助患者是未成年人。“害怕”“长期失眠”“敏感易怒”“自我怀疑”等等都是病情描述中的高频词,有患者在遭受网暴后的三个月里一直“沉浸在抑郁状态”,“耳边总是回荡着那些攻击性的语言”;有患者在一年半之后仍“会反复回忆过去被伤害的细节”而陷入痛苦。当被害者陷入内耗之时,反观那些施暴者,他们或许已经忘了在某天在时刻发布了一条怎样看似‘正义’的言论。

阿德勒说过:“纵使被说坏话、被讨厌,也没什么好在意的,因为‘对方如何看待你’,那是对方的课题。擅自背负别人的课题,只会让自己感到痛苦。”当一个人发表攻击性言论的时候,他并不在意你究竟是不是那样的人,因为他的脑中早已构建了一套自洽的逻辑,对于你精心解释的言论视而不见,甚至持续挑刺。而你只会陷入无尽的自我怀疑中,鼓起勇气的反击话语掀不起一点浪花,当双方的愤怒交织在一起,造成的自我身心伤害是不可估量的。挑刺的小丑面对不捧场的观众会成为真正的小丑灰溜溜地离场,又何必将事态扩大化,最后导致更大的自我伤害?

在面对纯恶意的辱骂或者针对自己某条阴阳怪气的评论时,避开是更有利的选择。因为在虚无的指责和谩骂前,诚恳的辩解如同拳头打在棉花上,只会加剧自身的无力感;而激烈的反抗和对战会加强对方嚣张的气焰。

因此我方坚持认为面对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微型网络暴力,我们更应该避开。

主席:感谢正方一辩,言,被质询方只能作答不能反问,对质询计时1分30秒。

反二:刚才在听到您方对于微型网暴的定义,我想先确认一下您方定义的微型是否包含比如我在某平台上发布了一条帖子导致几百条评论的攻击的这种网暴形式?

正一:如果这种恶意评论呈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我方认为这就不算是微型网络暴力。

反二:可是在您方的定义里面,微型暴力只是剔除了明星网红等具有一定粉丝量的群体,那么这种几百条的评论不算微型的吗?

正一:不,我方的意思是当这种暴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不算——

反二:所以您方的定义是模糊且不清晰的,希望等下可以听到您方的解释,而我方一辩会准确地给你定义一下微型的具体含义。

正一:我方有明确的定——

反二:好,那我们暂时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边,您方说选择避开这种恶意会被消减,可是根据我方的调查显示过半数的网民在遇到网暴时都会选择避开,但是根据最高法数据显示每年因为网暴而起诉的案例在不断地增多,而这种侮辱、诽谤的自诉案件的起诉条件是相对严苛的,但是数量却在增多,难道不正是证明了这种恶意在不断地扩散吗?请问避开消减了什么?

正一:不能因为每年案例的增多说明恶意的扩散增强,您方的因果存在逻辑谬误,案件的增多只能说明法律机制在不断完善,更多的人会选择采取法律手段。

反二:很好,对方也承认了现在有更多的人会选择采取抗争的方式进行维权,这不恰恰证明了选择避开的人意识到了避开不会消减恶意,只有抗争才是消减恶意更有效的手段吗?

正一:我方并没有承认——

反二:请问对方辩友如果今天你在某平台上发布了一条帖子,有人在味太重’,你是会直接删帖还是选择回怼?

正一:我方会选择利用平台规则选择投诉这条评论,因为这违反了相应的社区规则——

反二:所以您方的回避也包含了投诉举报这样抗争型的手段吗?但是在您方的一辩稿里并没有对此做出定义,我方认为您方的定义里包含了某种抗争形式,那这种避开还是避开吗?

正一:投诉举报是一种平台规则,合理利用规则并不是一种所谓的抗争——

反二:对方辩友无论是对于微型暴力的定义还是对回避方式的阐释都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并且认为投诉举报的方式是一种回避,这完全是一种谬误。

主席:感谢双方辩手,>

反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6%[3],由此可见,随着网民的增多微型网络暴力发生的主体性基础逐渐变得庞大。微型暴力区别于一般的开盒挂人,有偿代骂,它是指低强度、高频次的内涵嘲讽,经常伪装成所谓客观性的评价或者利用表情包、谐音梗间接攻击他人。2022年《网络暴力防控与网络文明专题调查报告》中的调研数据也显示,61.11%的受访网民或多或少遭遇过网络暴力行为,而针对网民遭受过的网络暴力具体行为进行调研发现,“羞辱谩骂”是最主要的网络暴力形式,占比达41.17%。这一接近半数的比例恰好反应了微型网络暴力造成的影响之广且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报告》还显示,当遭受网络暴力攻击时,网民回击手段多集中于关闭评论或开启过滤功能、向网站或有关部门举报以及不予理会,分别占比为38.84%、38.58%、35.32%,可以看出在应对网络暴力的时候,选择关闭评论或不予理会这样的“回避式”方式仍占大多数。这样被动式地任由谣言传播不采取任何积极的举动造成的结果就是微型暴力现象层出不穷,恶意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理,所以在面对这样的暴力下,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抗争。

抗争不是互相谩骂,以暴制暴,而是理性回击、澄清事实、利用规则通过相关平台进行举报等一系列反驳行动以肃清网络乌烟瘴气的现象。更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和对恶意的回击。

首先,抗争可以更深层次地解决微型暴力的负面影响,打破‘沉默螺旋’效应。如果不在暴力发展的最初期进行遏制,可能会演化为更为大型的网络暴力。如杭州女子的取快递被造谣事件,一开始造谣者是在微信群中散播谣言,可是却一传十十传百地迅猛扩散,一个莫须有的谣言从一个微信群走向了全国人的视线范围内。如果一开始有人制止或者求真而不是当个吃瓜的乐子人是否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呢?这就是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效应的体现,为了避免孤立或冲突,放弃自己的观点或保持沉默,结果一方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声音逐渐弱小。一个小小的谣言扩散成了大型的网暴,何其可悲?

其次,抗争更是对自我权利的捍卫以及保护精神健康的积极应对策略。野马效应指出:因一点小事引起过度的情绪反应,最终会导致自我伤害。在微型网络暴力中,这种伤害已然造成,我们要做到的是控制这种伤害不再扩大化。一味地退让和避开只会让对方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因此而变本加厉地进行攻击,加剧这种恶意的扩大化,被网暴者的情绪会变得越来越失控,从而造成更严重的心理伤害。如创作者在遭受到对内容的质疑和对不实信息的造谣时,如果选择澄清和反驳才会让事件平息,得到应有的正义。又如公众人物在机场的穿着引发热议,其积极抗争后得到了良性反馈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