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该自豪 不是曾经伟大,而是持续伟大……(1/2)
合该自豪不是曾经伟大,而是持续伟大……
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
除火药外的另外三个发明,只听名字来推断,也有些不解其意。
虽然都同属于四大发明,可对比火药的威力来说,其他三个怎么听,好像“威力”都不是很大的样子?
所以这三项发明,对比火药而言,又有什么特别的?
如何能一起配得上四大发明之中去?
【火药之外,先来说一下造纸术。】
【正如基因的传承需要血脉,文明的密码也需要载体。在青铜器的冷光尚未照亮中原大地时,商代的贞人们已在龟甲兽骨上书写着最早的“国家档案”。选取千里之外进贡的南方龟甲,经过钻凿、灼烧,倾听裂纹传达的神谕,再用青铜刀刻下楔形文字——这套繁复的仪式,让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15万片甲骨,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系统性文书。】
【这些记录着祭祀、征伐、天象的甲骨,每片需耗费匠人数日之功,其珍贵程度令它注定只为王室独占。】
【当周人克商,他们将这种神圣的书写传统熔铸于青铜礼器,毛公鼎腹内壁499字的铭文,用永恒的金属承载着分封制度的法理,在钟鼎彜器间延续着“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文明火种。】
【春秋战国的烽烟中,竹简的沙沙声正在改写历史。
楚地工匠将毛竹劈成长23.1厘米、宽0.8厘米的简片,杀青去汁,编连成册。湖北云梦睡虎地的秦简,1155枚竹简上密布着秦律的冰冷条文,官吏用锋利的刻刀记录下“盗采人桑叶,赃不盈一钱,赀徭三旬”的严苛法度。】
【而在齐魏交界的稷下学宫,墨家弟子肩扛“汗牛充栋”的简册往来辩难,那些记载着“兼爱”“非攻”的竹简,在诸子手中传递时摩擦出的细微声响,恰似思想激荡的雷鸣。】
【当屈原在汨罗江畔将诗篇题写于素帛之上,马王堆汉墓中的T形帛画正以朱砂、藤黄勾勒出天上人间的瑰丽想象——】
【这种价比千金的丝织品,以其轻软光洁的特性,成为王侯将相专属的书写奢侈品,却也因其“匹帛易粟三十钟”的天价,注定无法托起文明普及的曙光。毕竟帛虽然轻,但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显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所以文明的传承载体,也在无形中进行着一场革命——】
天幕在说的时候,也在放出记载着各种文字的载体。
从石壁到甲骨,从甲骨到简帛,亦或是青铜器物等,这无不告诉着人们,“造纸术”中的纸,究竟有何用途。
嬴政几乎一瞬间就被吸引了心神,眼底迸发出光彩,从天幕说到这里之时,就骤然窥到了其中的暗喻——现在他们就在用简帛,简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帛就如天幕所说,虽轻,但成本不小,那么纸这种东西,难道能拥有这两者的优点?
还是说......比之这两者还要更优越?
【关于造纸起源,大体有两种不同观点。
其一认为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发明了纸,主要依据文献记载。在考古学新发现以前,此说千年来颇为流行。
其二认为蔡伦之前的西汉已有纸,主要依据现代考古发现——这是从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汉烽燧遗址出土西汉麻纸,并提出西汉造纸说承袭下来的观点。早在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西汉时期的麻纸上面,有的还有文字和地图,这证明西汉时已生产纸。
但这种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一些专家认为,在“蔡侯纸”未发明之前,麻纸的使用价值不大,而且西汉虽然是麻纸萌芽阶段,但纸产量不大,产地不广,质量欠佳,也不足以代替简帛。】
【《后汉书·蔡伦传》中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也就是说蔡伦总结了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这时候纸的质量才得以大大提高,并且原料廉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很适合大规模推广造纸的技术。】
【这项看似寻常的技术突破,实则是文明传播的核//爆——】
【可以说,当一张“蔡侯纸”的工本降至缣帛的百分之一,那么知识垄断的坚冰,无疑便由此开始消融了。】
纸张是如何做出来的,清清楚楚展现在众人面前,而做出来的纸张,竟是薄如蝉翼,平滑光洁。
——原料简单,制作简单,更重要的是,做出来的东西比他们现有的书写用具要轻薄太多!显而易见,如果能用上这样的东西,岂止是方便了日常,能改进完善的地方简直不要太多,更甚至能用此做更多的事情......
“这纸张看似简单,但却‘功德无量’啊。”
如果说火药是骤然间爆发的震撼,那纸张带来的就是绵延长久的感叹与欣喜。
只要知晓这“纸张”的模样,就很难不意识到它的方便与快捷。
而就在嬴政等还在琢磨纸张的时候,就又听天幕开口道——
【说造纸术的话,那就不得不接着提起印刷术了。】
【造纸术既方便了人们书写,又促进了文化传播,但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在敦煌莫高窟第17窟的幽暗中,一卷公元868年的《金刚经》正静静舒展。——卷末“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墨迹跃入眼帘——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年印刷品,也是印刷术改写人类命运的无声证词。】
【大唐长安的晨钟暮鼓里,崇仁坊的印书匠正将《妙法莲华经》的梨木雕版涂上松烟墨。
这些深达2毫米的阴文版刻,每一刀都需匠人数十日之功。当浸透墨汁的宣纸复上雕版,棕刷轻扫的瞬间,佛陀的智慧便化身千万。会昌灭佛的劫火中,正是这些便于携带的印本佛经,让敦煌藏经洞得以保存五万卷典籍。】
【当新罗僧人在扬州购得《大藏经》雕版,当吐蕃使节将《唐蕃会盟碑》拓片携回逻些,佛教义理与中原文明随着墨香远播,雕版印刷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渡船——这是我国印刷术的雕版印刷阶段,也是给人类发展史上献上的一份厚礼。】
还能这样!
比起手抄的方式,这种所谓的印刷方式,确实更省时省力,方便太多!
再和纸张一结合起来,不敢想象这效率究竟能提升多少......
刘彻不由得屏住呼吸,心神免不得激荡起来。
就算不提火药,单是造纸术和印刷术这两样东西的发明,都确确实实堪称是造物的奇迹!这一份“厚礼”太重大了,重大到让刘彻都想象不到还有能与之匹敌的存在,但显然,在天幕口中,这些发明创造只是开始,还有更多的改进空间。
【雕版印刷的过程大致是将书稿的写样写好后,使有字的一面贴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将木版上的反体字墨迹刻成凸起的阳文,同时将木版上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
板面所刻出的字约凸出版面1~2毫米,再用热水冲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过程就完成了。】
【等到印刷时,用圆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匀刷于板面上,再小心把纸覆盖在板面上,用刷子轻轻刷纸,纸上便印出文字或图画的正像,然后将纸从印板上揭起,阴干,印制过程就完成了。】
【据统计,一个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张,而一块印板可连印万次。】
【雕版印刷是我国古代一项革命性的文字复制技术,这项技术自唐代成熟以来,深刻影响了东亚文明的知识传播方式,堪称“墨香千年的文明加速器”。不过雕版印刷也有些弊端,比如制作雕版耗时耗力,存储雕版也需要大量空间,而一旦需要修改内容,就得重新制作雕版,成本较高等。于是这时候,活字印刷出现了。】
【于在北宋年间,布衣毕昇在沈括笔下的《梦溪笔谈》中留下了惊鸿一瞥。】
【——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这场被西方称为“东方魔盒”的技术革命,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也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更加容易存储和保管。】
【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摆满就是一版。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后,便可进行印刷。】
【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19世纪中叶,法国汉学家茹莲将《梦溪笔谈》讲毕昇的一节译成法文后,世界开始承认,中国是活字印刷的发明国,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的铅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
华人骨子里是习惯自谦的。
但听天幕说起这些,说起他们日常使用的东西,如纸张,甚至能影响到外界的进程和发展,也是不免存有了几分自豪之感。
所谓的天//朝//上//国,虽是自视甚高,却也有几分道理吧?
比起上一期视频的末尾,现在天幕所说的这些,无疑更是振奋人心,仿佛是来源于血脉之中的共鸣感和自豪感,让人不禁想要从胸腔处发出一声叹息,那种感受无法言说,却实实在在鼓动着所有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