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开局给秦皇汉武盘点历史典籍 > 留下什么 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

留下什么 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1/2)

目录

留下什么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

华夏。

华夏二字,自古有之。

而今在天幕口中,这两个字的涵义,仿佛更为厚重了起来。

华夏民族。

民众百姓——

能让一个国家挺过磨难的,始终是这片土地上的数万万民众。

而将数万万民众凝聚和团结在一起的,又是在这片土地上五千年来传承下来的血脉基因。

王朝断代,可文明不断吗?

嬴政撚着手指,不由得细细思索。

一个王朝的建立,最终究竟会留下什么?

是偌大的天下?

可天下好像终会被其他所取代。

尽管他不愿,可后世的万千光景如何,显然已不是他所能见到的了,更不是他能插手的了。

那是有生之年的专权统治?

横扫六合,统一天下,在天幕口中,他也已然做到了寻常帝王都无法做到的事情。

后世之名已然留存,“始皇”之称名副其实,嬴政自问,他当然是已经站在了权力的巅峰。

往上不用,往外扩张,行不通。

有天幕的“提醒”,嬴政自然是不可能走“老路”。

那么......

还能做什么?

还要去做什么?

【我国五千年的文化,不是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

“政治虽分崩,文化则始终一脉。”

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历史,尽管王朝更叠不断,却也算是文化的守护者和革新者,在统一中多元,在延续中变革,在危机中,又寻找新的出路,而身处这其中的百姓,则正如大海中的每一粒水滴,默默承载着这其中的变化万千——】

【夏商周时期,虽距今遥远,但其制度、技艺与思想却如基因般深植于后世文化血脉,成为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基石。这段跨越千年的“青铜时代”,以器物、文字与礼乐为载体,为华夏文明奠定了最初的秩序与精神底色,其影响至今可循。】

【在这一时期,我们能窥见从祭祀到伦//理的文明密码——】

【其中最核心的遗产,莫过于以祭祀为核心的礼乐体系。

——商朝甲骨文中频繁出现的“祭”“祀”等字,印证了当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社会逻辑。

商人以青铜礼器盛放祭品,通过占卜沟通人神,这种对天地祖先的敬畏,演变为周代“以礼定序”的伦理框架。

——周人将商人“敬鬼神”转化为“尊礼法”。

《周礼》详细规定祭祀、婚丧、朝聘的仪轨,形成“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秩序。

后世儒家“克己复礼”的理想、民间祭祖扫墓的习俗,乃至现代“礼仪之邦”的文化认同,皆可追溯至三代礼乐文明的基因。——如今这基因随着一代代传承而来,是每一个中国人自当引以为傲的深刻印证。】

【到了秦朝,秦朝的“大一统”不仅是政治疆域的整合,更在百姓心中植入了“天下”这一超越地域与族群的文化认同。】

【从“诸侯裂土”到“天下一家”,周代诸侯以宗法血缘划分势力范围,百姓对“国”的认同限于封地,而秦国的统一,以及各种制度的改革甚至创新,则让“天下一家”这个概念越发的深入人心。】

【秦朝就犹如一道闪电,以其短暂而炽烈的光芒,为华夏文明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它用郡县制框定政治疆域,用篆书铭刻文化认同,用长城勾勒文明边界,留下了影响至今的开端与奠基之路......如今我国“集中统一”的政治传统、“书同文”的文化共识、“依法治国的治理逻辑”,仍可追溯至两千年前那个“赳赳老秦”的时代。】

【尽管秦朝才短短十五载国祚,却也为我国文明刻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

时至今日,当我们在书写统一的文字之时、感叹长城巍峨之时、亦或是争论集权与分权之时,又怎能说不带有秦朝的印记呢?这场仿佛跨越了两千年时空的对话,想必在今后,更会继续延伸下去......】

突如其来的,像是福至心灵一般,嬴政倏然了悟了——

能留下什么。

至千世万世之后,于秦朝之下,究竟能留下什么——

是为了巩固统治,他现在就在做的事情。

只是因果未曾寻到根底。

这天下想要稳,稳的也是百姓。

所以所做之事,究其根本,更在于百姓本身才是。

——先为百姓,方得始终。

而这普天之下的百姓,自会将秦国的“万世之名”一代代传承下去。

不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善待百姓。

——而是善待百姓,才能稳住这天下,甚至更可能得到“千秋万载”的脉络延续。

往后秦朝将存在于百姓的口口相传中,世代赞颂中,将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日常,乃至方方面面,从精神到物质,从物质到文化,从文化到制度......若是都少不了秦朝的印记,这样想一想,岂不是更叫人热血沸腾?

在这场奔流不息的文明传承中,秦朝,怎么也要留下更浓墨重彩的一笔才是。

而他既然能一统天下,又何惧不能达成所愿?

想罢,嬴政竟少有的,再次感到了一股豪情壮志之意,直从胸腔中迸发而出,再看向身前面板,那些对于他的评价和评语,现在看来,可还不太够,还能拥有更多,也必然还能做到更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