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什么 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2/2)
在刘彻这里,竟也同样思考了差不多的问题。
而与此同时,他也在听着天幕再次说起汉朝。
——再次听闻汉朝在这五千年文化传承之中的意义,竟叫人不由得感慨万千。
【......汉朝确立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将儒家思想升格为了国家意识形态,重塑了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核。】
【汉武帝设太学、郡国学,以《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为教材,通过察举制选拔“孝廉”“贤良”,使儒学从士人学问变为全民伦//理准则,至今,“仁义礼智信”仍是华人社会的核心价值。】
【司马迁《史记》开创纪传体通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宗旨,将三皇五帝的神话时代至汉武帝的历史纳入了连贯叙事之中;班固《汉书》首创断代史体例,确立了“书志”记录的典章制度。
——汉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以史为鉴的治学态度,则奠定了我国史学“求真与资治并存”的双重传统。】
【张骞“凿空西域”打通丝绸之路,让今日“一带一路”所倡议的文化符号,仍可追溯至汉代驼铃悠扬的商队背影之中。】
【四百年的大汉天下,将秦代制度骨架填充以儒家血肉,锻造出了“外儒内法”的文明范式。
——从太学朗朗书声到西域漫漫驼队,从《史记》的史家绝唱到蔡侯纸的墨香绵长,汉朝以兼容并蓄的胸襟,让我国文明既扎根于伦//理秩序,又绽放出了开放活力。今日华人自称“汉人”、书写“汉字”、推崇“汉唐气象”,正是对这段辉煌历史的无意识致敬。汉文化的基因,早已渗入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融入民众血脉与基因,成为我国五千年文明最坚韧的纽带。】
还有强汉的“虽远必诛”,如此的底气,确实叫人心生赞叹。
李世民遥想那一年代,如今再听天幕之言,也是难免生出一股澎湃之意——
强汉,盛唐,如今的大唐,可否称得上一个“盛”字?
想到这一称谓,李世民自豪和骄傲之余,竟也有几分踌躇之感,生怕这盛唐天下只存在于天幕口中,而眼下天幕再次提起“盛唐”之名——对于这究竟何为“盛唐”二字,他已然有了更深刻清晰的认知——
【我国诗歌的巅峰,毫无疑问是属于唐朝。
近五万首《全唐诗》中,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悯、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情等等,无疑共同构建了华国人情感表达的诗意范式。】
【科举“以诗取士”促使诗歌从文人雅趣变为全民素养,敦煌遗书中抄有学童诗习作,西域墓砖刻着戍卒打油诗。今日孩童启蒙必读《唐诗三百首》,成语典故多出诗篇等等......足见其已内化为文化基因。】
【还有大唐的开放气度,其文明交融程度,让唐朝如文化宇宙中的“超新星”,其爆发式创造力照亮了整个东亚文明圈。
——从日本平安京仿长安棋盘式布局,到越南“唐律”沿用到近代,唐文化无疑成为了东方文明的共同遗产。而今,依旧伫立于国外的“唐人街”,无不证明着同一件事:唐代的开放与自信,仍是我国文明参与世界对话的精神原乡。】
【唐朝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将胡乐与汉礼、佛教与儒学、诗歌与市井熔铸为独一无二的文化合金。
这种延续了千年依旧不灭的盛唐基因,这种文化传承的旺盛生命力,正是我国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的深层密码。】
此时的赵匡胤不免有些紧张。
强汉之后是盛唐,盛唐之后......他还不曾忘记天幕对大宋的评价——
弱宋。
弱啊。
如今再提起大宋的“传承”,岂不是没有骨气的典型?!
而大宋给予天下百姓的,是对外不断求和的示弱,是帝王被俘和朝廷南迁的耻辱......还是什么?
后世百姓,还能记得宋朝什么?
【提起唐诗,便少不了宋词。不提宋朝的“武功”,只提宋朝的“文治”,那便是从忧患之中淬炼出的精致内敛的文化品格,宋词突破唐诗格律,柳永“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苏轼“大江东去”开豪放一派,李清照“凄凄惨惨戚戚”立婉约典范。——这种市井与文雅的融合,无疑塑造了我国文化“雅俗共赏”的独特气质。】
【还有汴京与临安的瓦舍勾//栏中,说书、杂剧、傀儡戏蓬勃兴起。
《东京梦华录》记载“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差晚看不及矣”;话本小说,如《碾玉观音》,以白话叙事,开后世章回体先河;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更是描绘出了酒楼、医馆、镖局等众多场景,清晰展现了市民经济之活力。】
【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武器,天文历法等,在这里都有了更为智慧的突破。
宋瓷汝窑哥窑,写意山水画,以及茶道等文化,同样独树一帜,其中既有取代唐三彩之绚烂,奠定中式美学“大道至简”的素雅哲学,又有郭熙“三远法”的构图、米芾“米点皴”的写意,还有点茶斗茶之风,演绎“禅茶一味”的东方美学。】
【从士大夫的书斋到市井的勾//栏,从汝瓷的釉色到理学的思辨,宋代将汉唐的磅礴之气转化为更为细腻深邃的精神境界——如同陈寅恪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正是对这段风雅时代最精准的注脚。】
宋朝文化之盛行,确实可见一斑。
就连朱元璋对这点都无可否认,毕竟宋朝,除了军事实力弱,在其他方面,确实有很多能拿得出手的。
那么大明呢?
在这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大明又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朱元璋不禁挠挠脑门,心想大明既然有“刚明”之称,那支撑着后世民众的反抗凝聚精神之中,自当也有大明一份吧?
【元杂剧,明小说。于明代市民文化之中催生出的奇书,其中《三国演义》将历史演义推向高峰,《水浒传》开创英雄传奇范式,《西游记》以魔幻写现实......还有汤显祖《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挑战礼教之突破,以及昆曲雅化后成为“百戏之祖”等......
这些作品通过说书、版画流传于民间,尽情塑造了华夏人对于忠义、爱情、修行等的集体想象,至今仍是影视改编的灵感源泉。】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分类了1892种药物,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详述农业手工业技术,徐光启《农政全书》引介番薯救荒,徐霞客亲踏勘喀斯特地貌——这些人物及其巨著虽未引发科学革命,却为后世保存了珍贵技术遗产。】
【八股文的刻板,对比《牡丹亭》的奔放,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撕扯,中央集权的专制与郑和七下西洋的海外开拓,这种开放与封闭的拉锯,于矛盾之中依旧呈现出了惊人的文化肌理,这更恰恰证明了,百姓的思想桎梏得了一时,却桎梏不了一世,因这数千年的文化袭承,早已在断裂与延续中书写出了何为“守正出新”的历史逻辑。】
【而经历过炮//火与重生的华夏之民众,更懂得在坚守中锐意前进!】
【文化要守,可文化也需要创新。】
【百年苦难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斩断了陈旧枷锁,也劈开了文明再生的通道。】
【正如抗战时期冯友兰在《西南联大纪念碑文》中所写——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唯有在文明的血脉中汲取力量,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勇立潮头,方不负先辈之牺牲,无愧子孙之未来。】
骤然间,一段激昂且振奋人心的音乐声响起。
“起来——”
而随着这音乐而起的,是天幕之上逐渐拂去了黑白与暗影,恢复了色彩与光明的画面。
那是——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