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小说 > 入吾彀中 > 何不带吴钩 “逼君抗燕,才是忠!”……

何不带吴钩 “逼君抗燕,才是忠!”……(1/2)

目录

何不带吴钩“逼君抗燕,才是忠!”……

“大将军如此问,便是怀疑我容翎了?”

话音刚落,二人目光相互交错,她便心有所感,收敛了怒色。

顾敬已经年逾四十,忠武将军容翎在他眼里还是个孩子。更是一个天赋卓绝、心性坚韧的好将领。

辅国大将军容恪在时,二人在军策上常有意见相左。他自认沉稳冷静,然容恪在性格上明明比他更老成持重,一到燕军袭扰却总是试探着皇令的边缘出兵对敌,每每让他心有余悸。

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且辅国大将军的决定也经深思熟虑,可当今陛下并不是太祖皇帝,对容皇后的情分又是显而易见的淡薄。

陛下本就吝惜粮草军饷,有裁减边军之意图。容恪极力护着北固城的百姓,不欲使他们重蹈覆辙,容翎也是一样。竟都不怕自己惹帝王猜忌吗?

于是顾敬思虑深重,军议上往往对容恪怒目而视,这些年传来传去竟连帝都都知晓二人不和。

也挺好的,顾敬想,想必陛下会放心许多。

可惜,共同征战沙场二十年、互相交托后背的那位定国公已经不在了。

而今,他却在新任定国公的行事风格中,嗅到些许不一样的味道……

“北宁城既克,北阳城近在咫尺?那么接下来,忠武将军的剑指向十六城全部吗?还是,燕都。”顾将军放下茶盏,却是以长辈的姿态别有他问。

“是。”

“燕都亦在你的野望内?”

“是。”

“陛下若知,必不许也。亦不悔?”

“不悔。”

顾敬的眼神如鹰似隼,望进面前坦荡热忱的双眸,他不得不承认,天下,已经是年轻人的天下。

他正坐于上,声音虽不高但似剑锋般锐利:

“那么,镇军大将军顾敬问讯于你——”

“此前多次皆可归因于燕人先行袭扰,我雍军方才反击,进而乘胜追击拿下北宁城。以此为据,今日既受挫,我军自当安守城池。而你仍旧派人收集燕四皇子的消息,想必欲拔北阳。”

“容翎,你所谓的收复失地是要在未得陛下圣旨之时出兵?你这是想造反!”

容暄面上不见丝毫慌乱,反而神锋太俊。

她独面金戈铁马之杀伐气度,仍旧镇定自若地答道: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顾大将军年少时被太祖钦点为殿前司都虞侯,为何要在先帝放弃十六城百姓之时毅然离开富贵乡求调边关,上书附和家父的固守奏折,难道是您对宇文氏有不忠之意吗?”

顾敬大将军声名不如容氏远扬,多年驻守北关让许多人都已经忘记了他的模样。

那可是长跪在太极殿前坚持以身死谏,但求先皇万不可再退的顾敬!是太祖皇帝暮年时亲口夸赞为“丹心伏虎”的顾敬!

长剑入鞘,不一定是生锈的缘故。

“先皇身体羸弱,又兼国内正是休养生息之际却天时不利于农事,而无力管边关之事。我自深受皇恩,劝得先皇回心转意,是我的职责所在。无论如何,先得陛下首肯,后才可出兵!”顾敬并不想将思绪轻易陷于她的一番慷慨陈词中。

“何谓忠?如大将军般忤逆上意,直言进谏也是忠。”

“我大雍的太祖皇帝马上打天下,半生征战沙场,亲手带出了一支骄兵悍将;先皇虽不重军事,然从谏如流、宽和仁善,逢年过节连八品武将都能得到御赐嘉奖。”

“而当今陛下雅好诗文,乾纲独断,却是愈加不顾边关战事,朝中老臣多有劝谏反遭免官之罚。”

“大将军可否想过,一味顺着陛下的心意是奸佞幸臣所为。唯有让陛下见到北十六城的可贵,见到燕人的不堪一击,方才能使陛下改换心意,甚至使陛下的声名流芳百世。”

“故而,吾认为,逼君抗燕,才是忠!”

茶盏被匆忙起身的衣角打翻在地,淌出一泊浑浊倒影。

顾敬大惊失色,几欲上前制止容翎口出狂言。

他反复踌躇几步,仍难压下此言带来的战栗,胸腔随之猛猛震颤,心口狂跳似无处可安放。

眼前的少年将军眉目疏朗,举动和韵,像是从世家高门的清谈诗会中走出的文人墨客。

谁能想到他会说出此等言语呢!

可是,可是,万军当前亦面不改色的顾敬竟好似失去了说话的气力。

容暄见状,薄唇微勾,又道:“至于我到底有无不臣之心,还请您在这段征程中监督于我。”

不知不觉间天色转黑,窗棂上撒着的日光逐渐被夜色吞噬,屋内便是一片暗暗。

两人都没有再说话,在静谧中立于厅内两侧。

良久,暗哑声音破开默然传来:“你真的很像你兄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