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小说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1125章 主意

第1125章 主意(1/2)

目录

第1125章主意

孙镐既然已有心动,那么自然要问问朱敏澄目前准备的情况,对孙镐的询问朱敏澄也不隐瞒,同他实话实说了一番。

当得知现在朱敏澄虽有皇帝和太子的支持,手中的钱粮不缺,而且皇帝还答应他等出海就藩时会在各方面对他进行一些弥补,不过朱敏澄现在最缺的不是这些,而是可用之人。

正如他所讲的那样,朱敏澄拉拢了几个同学,还想办法忽悠了几个读书人做准备,这样算起来也勉强可以是他的“文武班底”了。但无论是军校的勋贵子弟还是他口中的读书人,之所以能跟着朱敏澄去冒这个风险,除了他们因为自身的限制没可能有更好的前途,再加上年轻的缘故心中也有闯荡的想法,但这些人想能真正大用却很难。

毕竟他们这些人说白了都是菜鸟,既没打过仗也没施政的实际操作经验,到了新大陆后究竟能否堪用还是两说。这也是朱敏澄刚才感慨自己看重大小曹两位将军,却求而不得的缘故,在他看来民政方面还暂时可以放一放,毕竟海外封地怎么折腾都成,手下的人没有经验可以培养,而且他朱敏澄也是懂得这些的,慢慢来终究有办法解决。

可军事方面就比较重要了,去了海外说白了就是开疆扩土的,除了脑袋上顶着一个大明册封的名头外,什么领地,什么疆土包括子民什么的,都要朱敏澄自己一枪一刀去打下来。

虽听说新大陆的土族战斗力不强,当初西方诸国靠几百甚至上千人就能占领大片土地,可毕竟也是通过战争获得的领土不是既然要打仗,那么手下的士兵尤其是将领的军事能力因素就很重要了,仅仅以朱敏澄自己再加上他费心思拉拢的几个军校同学,心中的底气并不足。

听完了朱敏澄的讲述,孙镐凝神想了想后顿时有了主意,不过他没直接说出口,而是问了朱敏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之前朝廷剿灭流寇后对俘虏的流寇包括流寇中的将领的安置情况,这些孙镐虽然曾听说过一二,但知晓的不多。

“大部分流寇都拆散后安置在了各地,尤其是最初时候送去了蒙古那边几十万人,眼下土默特那边的人是最多的,这些年也有不少去了察哈尔,这是陛下决定的事,用陛下的话来说可以此来融合北方的蒙古人和我大明人,再以草原上的耕作等方式来同化这些蒙古人。”朱敏澄不明白对方问这个的用意,但还是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些我也知晓,不过殿下,普通的流寇也就罢了,那些流寇的将领呢”

“哦,你说的是这个。”朱敏澄笑道:“自平定流寇后,对流寇中的降将朝廷也做了安置,除去罪大恶极者以国法处置外,其余一些主动投降的将领并没追究其责。其中前蓟州总兵高杰就是其一,朝廷不仅重用,还在这一次辽东之战中立下了功劳,眼下已授伯爵,并调任辽东为总兵了。”

“此外还有总参议府的张献忠,虽未有正式军职,却有相应的军衔,另外还有张献忠手下的四个义子也在各军中任职。”

“殿下所说的可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

“师兄也知这四人”朱敏澄笑问。

孙镐微微点头,这四人的名字还是他陪着孙承宗的时候从父亲口中得知的。当年流寇祸乱大明,孙承宗在高阳也是忧心忡忡,为了做好再次为国征战的准备,曾经对各股流寇的情况进行过相当了解,并私下点评过这些流寇的优劣之处。

张献忠作为当时实力仅次于闯王高迎祥,同罗汝才并驾齐驱的流寇头子,孙承宗自然给予了诸多关注。同时也对张献忠手下的将领们进行过调查分析,而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这四人作为张献忠的义子,又是他手下最能打的四人,孙承宗怎能放过呢

回忆着孙承宗对这四人的评价,孙镐继续问道:“其他他暂且不提,这李定国如今是何职人在何处”

“这个……。”朱敏澄想了想,终于在记忆中想起了这人,如果不是他这些年跟着太子辅助处置了些政务,再加上他又在军校几年,要不然还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呢。

“之前灭罗汝才之战中,李定国被调拨去了高杰部下,后立下了功劳由千总升迁为游击。之后他的情况孤就不知道了,也许还在高杰部下吧,此次辽东大战,高杰的蓟州军是主力之一,按理说李定国应该跟随高杰去了辽东吧”

“此人可用!”孙镐正色说道。

“师兄如何知道此人可用”朱敏澄一愣,连忙追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