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你已经越来越接近真相了(1/2)
“照这么说,咱大明也有手工工场啊。”
沈世魁突然大手一挥,不以为然地道,
“景德镇御窑、苏州织造不就是这样生产的嘛。”
“嗯,不错。”
李国助点头称是,
“只从集中生产和分工细化上看,大明也勉强算是有手工工场。”
“但我刚才只是简单地说了一下手工工场的基本特征。”
“往深了说,手工工场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叫做资本介入。”
“意思是,商人或国家提供原料、工具,并组织销售,与工匠形成雇佣劳动关系。”
“景德镇御窑、苏州织造的产品几乎不用于销售,”
“景德镇御窑出产的瓷器七成以上供应皇室,大约两成用于外交礼品,”
“只有不足一成的次品和淘汰品会被变卖。”
“到了正德年间,官窑才放松管控,出现了‘官搭民烧’制度。”
“但即使如此,这种民窑出产的瓷器依然是御器,不得轻易发卖。”
“逼得一些民窑和官员干起了走私的勾当。”
“一直到隆庆开关后出现‘官古器’,才向澳门的葡萄牙商人年出口约3万件。”
“苏州织造的产品大约四成五用于皇室专供,”
“三成五用于赏赐宗室、大臣、外藩,二成供应寺庙,如南京大报恩寺。”
“勉强能算的上销售的,主要是朝贡贸易。”
“此外,万历时期因财政困难,曾将积压织品‘准三成价发卖’,这算是变价处理。”
“还有就是地方官的公费领用。”
“一直到万历后期,才将两成产品转为‘市舶绸’,专供出口日本、琉球。”
“再说劳动关系,”
“景德镇御窑、苏州织造的工匠都是世袭匠户,都是服劳役的,几乎没有报酬。”
“景德镇御窑的工匠主要分为轮班匠和住坐匠。”
“前者每三年服役90天,实际常被延长至数月,无报酬仅免赋税。”
“后者长期服役,月粮仅3斗,嘉靖时实物工资折银约6钱,不足市场工价三分之一。”
“这就不是雇佣劳动关系。”
“苏州织造的工匠六成为系官匠户,三成为招募匠,一成为罪籍匠。”
“系官匠户月粮2石,可免杂役,不得私自承接民间订单。”
“招募匠计件工资,每匹绸8钱银子,可季节性往返城乡。”
“罪籍匠无酬劳,完成定额可减刑,没有人生自由。”
“也就是说,只有招募匠与苏州织造才算是雇佣劳动关系。”
说到这里,他突然停下来不说了,因为他发现,徐光启脸上出现了若有所悟的表情。
沈世魁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应该也是看出了问题,却不敢在两位上司面前直说。
沈有容皱着眉头,唉声叹气,鹤放道人也是连连摇头。
“那……什么又是工业化呢?”片刻之后,徐光启又开口问道。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发展工场手工业,逐步将经济结构从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过程。”
李国助一口气说到这里,停下来观察了一下徐光启的表情,又补充道,
“工业化通常伴随着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升、城市化加快以及社会经济的全面变革。”
其实他这是偷换概念,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