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堪破三千世相 > 第12章 医药问诊里的生死玄机

第12章 医药问诊里的生死玄机(1/2)

目录

望闻问切皆文章,君臣佐使费思量。

若得贵人青眼顾,砒霜亦可作良方。

一、御药房里的君臣戏

乾隆年间,太医院御医黄元御为太后诊脉。

他明知太后是肝火旺盛,却提笔写下“心脾两虚”——只因皇帝忌讳“肝”字(暗讽其“乾纲独断”)。药方中君药本应黄连,却改用珍珠粉,暗合内务府采买新规。三日后,太后痊愈,黄元御得赏辽东参十斤,皆从贡品账目划去。

《清宫医案》载此“妙手”,揭穿御医诊脉的潜规则:治病先治权贵心。那些悬丝诊脉的玄妙、君臣佐使的配伍,不过是权力博弈的延伸。正如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讥讽:“医者意也,揣摩上意也。”

御医问诊是程序化谄媚的巅峰。通过篡改病理名词(避讳)、调整药方成分(迎合采买),将医术异化为政治工具。黄元御的珍珠粉,实为现代“特需门诊”的前身——疗效次之,合“规”为先。

二、药方暗码里的催命符

《金瓶梅》中,西门庆为毒杀武大郎,重金请胡太医。

胡太医开方“砒霜三钱”,却在药方角标“杏仁七粒”——此为江湖黑话,意为“七日内毙命”。药铺伙计见暗码,默默将砒霜换成红矾。武大郎七窍流血而亡时,胡太医正与西门庆对饮:“此方纵是包龙图复生,也查不出破绽。”

兰陵笑笑生此笔,剖开药方书写的程序化谋杀本质。那些工整的药材剂量、规范的配伍禁忌,实为职业暴力的护身符。正如李时珍所言:“医者杀人,不用刀兵。”

药方暗码是程序暴力的技术升级。利用行业术语(杏仁代指日期)、专业壁垒(配伍知识),将谋杀包装成医疗事故。这种现象对应现代医疗腐败中的“过度治疗”:用合规流程实施隐性伤害。

三、脉枕下的田契案

晚清苏州名医叶天士,诊案下总压着几张地契。

富商张员外求诊时,他轻按脉枕:“此病需阳山灵芝。”张家恰有阳山百亩药田,三日后地契便入叶家药柜。弟子不解,叶天士笑指《黄帝内经》:“古云‘治病必求于本’,本在何处?在人心贪惧之间!”

《浪迹丛谈》记此旧事,道破医患关系的异化——悬壶济世的外袍下,尽是生意经。那些“望闻问切”的流程,不过是评估患者油水的秤杆。

脉枕下的地契是程序化勒索的隐喻。通过专业权威(诊断结果)、信息垄断(药材稀缺性),将医疗行为异化为经济掠夺。叶天士的“治病求本”,恰似现代专家号的“附加检查”——病根未除,钱袋先空。

四、祝由科里的心理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